1363年,大将谢再兴被朱元璋训斥了几句,他闷闷不乐的回到家中,进门猛然看到两颗

品古观今呀 2025-04-10 09:37:24

1363年,大将谢再兴被朱元璋训斥了几句,他闷闷不乐的回到家中,进门猛然看到两颗血淋淋的人头悬挂在正厅,而且女儿也不见了,他正要派人寻找,家人却向他说:"恭喜恭喜!" 14世纪中叶,中国大地上群雄并起,各路豪杰纷纷揭竿而起反抗元朝统治。在这动荡的年代,一位名叫谢再兴的将领逐渐崭露头角。淮西地区战火连天,正是这样的乱世环境,让谢再兴有机会展现自己非凡的军事才能。 当1354年朱元璋决定脱离郭子兴,自立门户时,谢再兴做出了一个改变自己命运的选择——追随这位未来的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初期攻打滁州城,不仅打出了名声,还笼络了民心,以仁义之师的形象吸引了众多人才。在这样的背景下,谢再兴凭借自己的能力,很快成为朱元璋阵营中的重要将领。 更为关键的是,谢再兴与朱元璋结为了亲家。他的女儿嫁给了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这门亲事不仅仅是普通的婚姻,更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谢再兴早期跟随朱元璋征战婺州,表现出色。有一次战役中,谢再兴面对的敌军是己方的三倍。常规作战几乎没有胜算,但他巧妙地利用地形和气候条件,策划了一次精妙的火攻。在夜间派小队潜入敌营周围的草地,同时点燃多处火源,再利用风向将火势迅速蔓延至敌营。敌军乱作一团,谢再兴则带领精锐部队突袭,一举击溃了数倍于己的敌军。这一战役大大提高了谢再兴在军中的威望。随着胡大海的战死,谢再兴被委以重任,接替胡大海镇守重镇诸暨。 谢再兴在诸暨的防守战是其军事生涯中最为辉煌的一页。当朱元璋的强劲对手张士诚率领十万大军围攻诸暨时,许多人都认为失去了胡大海和耿再成的诸暨必定会很快陷落。然而,谢再兴却展现出了非凡的守城能力,带领部下坚守了29天,让张士诚的十万大军始终无法攻破城池。 在守城过程中,谢再兴面临的困难不少。他向李文忠求救,但由于李文忠兵力不足,无法及时前来援助。面对这种困境,谢再兴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巧妙的计策。他利用张士诚对徐达的忌惮,派人在城外四处散布消息,声称徐达率领大军即将抵达诸暨救援。这一消息很快传到了张士诚耳中,被徐达吓破胆的张士诚果然信以为真,连夜率军撤退。 谢再兴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率军出城追击,不仅解除了诸暨之围,还给张士诚军造成了不小的损失。这一战不仅展现了谢再兴的军事智慧,也为朱元璋赢得了宝贵的战略缓冲。 随着朱元璋势力范围的不断扩大,他的大业也逐渐走向成功。在朱元璋切断张士诚贸易路线后,谢再兴手下两名部下却带着货品前往张士诚的地盘进行私自贸易。这一行为引起了朱元璋的震怒,他下令斩首这两名部下,并将人头挂在谢再兴的营帐内以示警告。 1363年,谢再兴被朱元璋训斥了几句,他闷闷不乐地回到家中,进门猛然看到两颗血淋淋的人头悬挂在正厅。更令他震惊的是,女儿也不见了。正当他准备派人寻找时,家人却对他说:"恭喜恭喜!" 然而,这种不请自来的"喜事"对谢再兴而言却是一种羞辱。朱元璋未经谢再兴同意就将其女儿指婚,完全没有把谢再兴放在眼里,仿佛他的女儿只是一个可以随意调配的棋子。家人的祝贺声中,隐藏着对攀上徐达这个更大靠山的期待,却全然不顾谢再兴作为父亲的尊严受到了何等践踏。 谢再兴面临的打击还不止于此。几乎同时,朱元璋又将谢再兴的部分兵权调配给了其他将领。这一系列接踵而至的变故,对谢再兴的打击可谓巨大。 在谢再兴与徐达之间,存在着一些不为人知的恩怨。早在朱元璋创业初期,两人就曾在一次重要战役中产生过战术分歧。谢再兴主张稳扎稳打,逐步蚕食敌方领地;而徐达则倾向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取敌方核心。最终,朱元璋采纳了徐达的建议,并且行动证明这一决策是正确的。这次分歧让谢再兴在军中威望受损。 更为微妙的是,徐达曾经对谢再兴的女儿有过提亲意向,却被谢再兴以种种理由婉拒。如今,朱元璋以君主之尊强行撮合这门婚事,不难猜测背后可能有徐达的推波助澜。更有传言称,徐达在朱元璋耳边时常有意无意地贬低谢再兴的功绩,强调自己对朱元璋事业的不可替代性。 在这种种打击之下,谢再兴最终做出了背叛朱元璋的决定。他带领剩余的部下,投奔了朱元璋的死敌张士诚。 然而,谢再兴的叛变并未给他带来想象中的重用。张士诚始终对这位从敌营而来的将领存有戒心,不敢全然信任。当李文忠率军攻打义乌时,张士诚并未派兵支援谢再兴,导致他孤军奋战,最终兵败被杀。朱元璋对李文忠下达的命令十分明确——务必要将叛徒谢再兴斩杀。 谢再兴虽死,但他的血脉却以一种讽刺的方式在历史长河中延续下来。他的女儿嫁给徐达后,生下了一个女儿,这个女儿后来成为了朱元璋的儿子朱棣的妻子,被封为徐皇后。朱棣登基成为明成祖后,徐皇后被尊为皇后,她所生的儿子朱高炽继承了帝位,成为明仁宗。 从此以后,明代的皇位传承都与谢再兴有着血缘关系。据史料记载,明朝共有13位皇帝体内流淌着谢再兴的血脉。

0 阅读:51
品古观今呀

品古观今呀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看历史与现实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