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的古建筑手绘图让人震惊!不愧为民国才女!80年前林徽因的手绘,真不知道在那个没有电脑的年代,怎么做到的!让今天的我们充满摩拜。 在中国现代建筑史上,很少有人能像林徽因这样,将诗意与建筑完美结合。近日,她的一系列古建筑手绘图重现于世,精准的建筑结构、细腻的线条处理、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让今天的建筑师们都为之惊叹。在那个没有电脑辅助设计的年代,这样精湛的手绘作品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林徽因深厚的艺术功底并非偶然。1904年,她出生在浙江杭州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林长民作为北洋政府司法总长,深知教育的重要性,为女儿安排了远超当时普通女性的精英教育。在家庭的熏陶下,林徽因自小就展现出非凡的艺术天赋,这为她日后在建筑艺术领域的成就奠定了坚实基础。 1920年,年仅16岁的林徽因随父亲远赴欧洲,这次经历开启了她对建筑艺术的探索之旅。在欧洲,她得以亲身感受西方古典建筑的宏伟壮观,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艺术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段经历不仅拓宽了她的艺术视野,更激发了她对建筑艺术的浓厚兴趣。 之后,林徽因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美术系深造。虽然当时的建筑系并不接受女性学生,但她并未放弃对建筑的追求。在美术系的学习为她提供了扎实的绘画功底,而后来在耶鲁大学半年的舞台美术设计课程,更是让她掌握了空间构造和艺术表现的技巧。 林徽因最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她能够将东西方的艺术理念融会贯通。她的手绘作品中既有西方建筑的几何美感,又蕴含着中国传统建筑的诗意美学。作为一位诗人,她善于用艺术家的眼光观察建筑,这使得她的建筑手绘不仅准确记录了建筑结构,更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她的众多手绘作品中,对传统建筑的解读尤为出色。她不仅能准确把握建筑的结构细节,更能通过线条的疏密变化展现建筑的空间层次,通过水墨的晕染表现建筑的质感。这些手绘作品今天看来依然极具艺术价值,成为研究中国古代建筑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1928年,林徽因与梁思成一同受聘为东北大学建筑系教授,开创了中国女性在建筑教育领域的先河。在东北大学期间,她设计的"白山黑水"校徽至今仍被使用。这枚校徽将东北特色的地理元素与"知行合一"的校训完美结合,内圈镶嵌校训四字,两侧以猛熊和刚狼为图案,寓意着在国难当头之际,唯有勤学不辍方能救国。这件作品充分展现了她将艺术创作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能力。 在建筑教学中,林徽因独创性地将手绘艺术引入建筑课程。她强调建筑师必须具备扎实的手绘功底,因为手绘不仅是记录建筑的工具,更是理解和传达建筑艺术的重要手段。她的教学方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建筑学子。 随后的岁月里,林徽因与梁思成一同走遍大江南北,考察中国古建筑。在这些考察过程中,她创造性地运用手绘技法,记录下众多珍贵的建筑细节。她的手绘不仅准确记录了建筑尺寸和结构,更以艺术化的表现手法展现了建筑的空间感和整体氛围。这些珍贵的手绘资料,为后人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提供了重要依据。 在她众多的手绘作品中,"故乡"系列最为著名。这组作品以精准的线条勾勒建筑轮廓,运用巧妙的明暗对比展现空间层次,将建筑的结构美感与诗意意境完美统一。每一笔线条都经过精心考量,既表现了建筑的实用功能,又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特色。 到了现代社会,林徽因的手绘作品依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这个电脑设计盛行的时代,她的手绘艺术提醒我们不要忘记建筑设计的本源。她留下的图稿不仅是珍贵的历史文献,更启发着当代建筑师思考如何在现代技术与传统艺术之间找到平衡。 1946年,林徽因为清华大学设计教师住宅时,仍坚持亲手绘制设计图。这些设计既考虑到了现代生活的需求,又保留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色。直到1952年,她仍在为保护文物建筑而奔走。她用毕生的心血诠释了建筑师的责任,她的手绘作品则成为了见证历史的明证,值得后人永远敬仰。
【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