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事业单位或国企退休人员有“视同缴费”社保政策,他们该交未交的空账谁来填平?他们享受的待遇靠谁供给? 中国的“视同缴费”政策是社保制度转型期的重要过渡安排。1990年代社保改革前,机关事业单位和国企职工的养老、医疗等福利由单位或财政直接承担,个人无需缴费。2014年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后,为保障改革前后待遇衔接,国家将改革前的工龄“视同缴费”,即视作已缴纳社保,退休时按实际缴费计算待遇。 视同缴费形成的“空账”本质是历史遗留的隐性债务,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解决: 1. 财政直接补贴。机关事业单位的视同缴费部分,由中央和地方财政承担,列入年度预算。例如,2022年中央财政补贴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约6500亿元,部分用于弥补视同缴费缺口。 2. 国有资本划转社保。2017年起,国家要求将部分国有企业股权(10%比例)划转至社保基金,充实社保战略储备。截至2023年,累计划转国有资本1.68万亿元,部分用于弥补历史债务。 3. 社保基金统筹调剂。通过现行社保体系中的“社会统筹账户”进行代际转移支付,即用当前在职人员的缴费支付退休人员养老金。但这种模式依赖人口结构稳定,面临老龄化压力。 4. 改革成本分摊机制。部分国企在改制时已预留资金或资产用于安置职工社保问题,如破产国企的资产优先清偿职工社保欠费。 视同缴费人员的养老金由两部分构成: 1. 统筹账户支付的基础养老金。由在职人员缴费和财政补贴共同支撑,体现“现收现付”原则。 2. 财政承担的过渡性养老金。针对视同缴费年限部分,由财政直接拨款,不占用个人账户资金。 2022年养老保险抚养比(在职/退休)已降至2.5:1,部分地区依赖中央调剂金维持支付。需通过延迟退休、提高缴费基数等措施缓解压力。未来需进一步扩大国有资本收益补充社保的规模,并探索社保基金投资增值路径(如股权分红、资本运作。明确中央与地方对历史债务的分担比例,避免地方因财政困难推诿责任。 视同缴费形成的“空账”本质是制度转型成本,国家通过财政兜底、国资划转、代际转移等方式逐步消化。这一安排体现了政府对改革前职工履行的契约责任,但需通过系统性改革确保社保制度长期可持续。普通参保人无需担忧个人账户被挪用,因财政补贴和国资划转已明确承担历史债务,与个人缴费账户独立运作。
全网都在批立讯精密!难怪,它想搬到美国建厂,去年赚109亿元,86%的收入来自外
【2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