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有多随和,在一次大会上,他讲着讲着,一个不留神,就被陈赓偷喝了茶缸里的水,还一咕噜就喝掉了大半缸呢!事后,陈赓还大摇大摆溜回座位,像没事儿一样。 陈赓,1903年出生在湖南湘乡,家里世代从军,爷爷是湘军里的猛将,家里那股子军人气儿从小就熏着他。陈赓13岁就投了湘军,16岁已经在军营里混得风生水起。后来,他考进黄埔军校第一期,跟周恩来、蒋先云并称“黄埔三杰”。这家伙腿脚快得像风,曾背着人跑了80里山路,愣是没喘粗气,战友们都服他。 陈赓这人,打仗厉害,性格也够味儿。他自己说过,小时候读书最爱捣乱,长大了也没改这毛病,浪漫不羁,从不拘小节。毛主席后来评价他“三教九流都搞得来”,这话既夸他能耐大,也点出了他那股子不正经的劲儿。正是这性格,让他跟毛主席之间多了不少有意思的交集。 1943年,陕北开了场军政干部大会。那时候条件简陋,大家挤在一块儿听毛主席讲话。毛主席站台上讲得投入,手边放着个茶缸,里面是白开水。正讲到一半,陈赓突然从台下站起来,迈着大步就上了台。他也不客气,抓起毛主席的茶缸一口气喝了大半缸,喝完还敬了个军礼,说自己口渴了。毛主席没恼,反而乐了,指着他笑骂了几句。这事儿一传开,会场里哄笑一片,气氛顿时活络起来。 这不是陈赓头一回“放肆”。1951年,他汇报工作时,见毛主席低头想事儿,顺手把主席的烟盒藏了。毛主席发现后,笑着说他“缴获”都缴到自己这儿来了。还有1945年的中共七大,他当选中央候补委员后,直接跑去拍毛主席肩膀,问“候补”是啥意思,逗得大家伙儿乐不可支。这些小插曲,哪回不是陈赓胆儿大,毛主席脾气好? 毛主席随和,不光是脾气好,更是他对同志的那份信任和亲近。那年月,革命队伍里条件苦,大家伙儿挤在一块儿干事业,上下级之间没那么多架子。陈赓敢这么干,一是他天生这性子,二也是因为他知道毛主席不会真跟他计较。毛主席呢,也乐得让大家轻松轻松,毕竟整天绷着弦儿,谁也受不了。 再说,陈赓也不是光会闹着玩儿的。他跟毛主席的交情,早在1927年南昌起义就打下了。那时候他救过周恩来,后来在长征路上又多次立功。毛主席对他有欣赏,也有了解,所以这些小动作,反倒成了两人关系亲近的证明。换个人试试?未必有这胆子,也未必有这默契。 别看陈赓爱闹,他干正事儿可一点不含糊。新中国成立后,他接手筹建军事工程学院,任务重得要命。那会儿国家底子薄,他硬是从零开始,选址、招生、盖楼,一样样抓起来。他还惦记着教职工的生活,帮教授们安排宿舍,解决家属工作,连细节都不放过。结果,学院一年多就开学了,培养出一大批军事技术骨干,撑起了军队现代化的半边天。 可这股子拼命劲儿,也把他自己累垮了。1961年,陈赓因病去世,才58岁。消息传开,战友们都难受得不行,毛主席叹了口气,说他走得太可惜了。这话里,既有对老伙计的惋惜,也有对那份情谊的珍惜。 陈赓“偷水”这事儿,乍一看是个笑话,但细想想,它折射出的,是那个年代特有的革命情谊。那时候,大家伙儿目标一致,苦日子过得再难,心里也热乎。毛主席的随和,陈赓的幽默,搁一块儿,就像一碗热汤,既暖和又实在。这种氛围,才是革命队伍能拧成一股绳的关键。 再说回来,陈赓这人,战场上是拼命三郎,生活中是调皮鬼,跟毛主席的互动,既有上下级的尊重,也有朋友间的随便。这不正是毛主席随和的真实写照?要是换个眼里揉不得沙子的人,陈赓还能这么“放肆”吗?
叶剑英说:“毛、刘、周、朱、陈、林、邓,除了毛主席的后六位,还有各位老帅等其他人
【1评论】【1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