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毛主席问石少华:照片上那两个小八路,你认识不认识?他们现在在什么地方? 1939年的延安,黄土高原上春风和煦。这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战争的大本营,也是无数革命青年向往的圣地。 延安的黄土地上,一群群抗日战士正在积极备战。这里的每一个角落都洋溢着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必胜的信心。 在这片热土上,有一位年轻的摄影记者,他就是石少华。他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下了这片土地上发生的点点滴滴。 石少华在延安期间,拍摄了大量珍贵的历史影像。这些照片真实记录了延安时期的革命生活,成为了那个时代最真实的见证。 1939年4月24日,石少华背着相机外出拍摄。这一天,他无意中拍下了一张将被永远保存的珍贵照片。 当时毛主席乘坐一辆吉普车,正要前往抗大校务部做总结讲话。车辆行驶在延安的山路上,扬起阵阵黄土。 突然,两个年轻的八路军战士从山坡上跑了下来。他们追着吉普车,像是要跟上这辆难得一见的军用车。 毛主席注意到了这两个年轻的战士,主动让司机停下了车。随后,他走下车,与这两个年轻战士攀谈起来。 这两个小战士一个高个子,一个矮个子。通过交谈得知,矮个子的战士今年14岁,高个子的战士15岁。 就在这时,石少华举起了相机,永远定格下了这个珍贵的瞬间。照片中,毛主席正在手掌上写下自己的名字,两个小战士专注地看着。 这张照片拍摄之后,石少华并没有在照片上署名。在他离开延安之前,将500多张珍贵的底片留给了延安抗大。 不幸的是,这些底片在一次空袭中全部丢失。这些记录着延安岁月的珍贵影像,大部分都永远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那张与两个小八路的合影,成为了毛主席最珍视的照片之一。 1962年7月24日,毛主席邀请石少华来到家中吃饭。这顿特别的午餐,成为了一段漫长寻访之旅的起点。 席间,毛主席拿出了一张自己珍藏的照片。那正是1939年石少华在延安拍摄的那张照片,照片上两个小八路的面容依然清晰。 主席认真地望着照片,向石少华询问起这两个小八路的名字和下落。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让石少华沉默了。 从这一刻起,寻找这两位小八路战士的任务,就落在了石少华的肩上。他开始了一场历时二十多年的寻访之旅。 寻找的过程异常艰难,当时的战争年代,许多资料都已经遗失。石少华开始从自己认识的老战友入手,一点一点收集线索。 他先后联系了多位在延安工作过的老同事,通过他们打听这两位战士的消息。每一条线索,他都认真追查,不放过任何可能的机会。 他翻阅了大量的战时档案,走访了许多老战友。在这个过程中,他逐渐获得了一些重要信息。 通过多方打听,石少华终于确定了两位小战士的名字。高个子的叫安定保,矮个子的叫刘长贵。 但仅仅知道名字远远不够,他还需要找到这两个人现在的下落。这时候,一个重要的线索出现了。 有人告诉石少华,安定保曾经是张学思将军的通讯员。这个信息让寻找工作有了新的突破。 石少华开始专门寻访当年在延安抗大学习过的学员。他们中有人可能认识这两位战士,或者知道他们的去向。 这个寻找的过程中,石少华走遍了许多地方。他不辞辛苦,每一条可能的线索都亲自去核实。 即便是在政治动荡期间,这项寻找工作也从未停止。石少华始终记着主席的嘱托,坚持不懈地寻找着。 在寻找的过程中,很多老战友都给予了热情的帮助。他们提供各种信息,帮助石少华一步步接近真相。 这项工作持续了整整二十三年,跨越了中国历史的重要时期。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初期,石少华始终没有放弃。 在这漫长的寻找过程中,石少华记录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每一次新的发现,都让他离目标更近一步。 石少华始终相信,只要坚持,一定能完成主席交给他的这个任务。 1966年,石少华终于见到了张学思少将,得知了安定保的消息。这个曾经的小战士,已经在1945年的战斗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那是在抗日战争即将结束的时候,日军已经宣布投降。安定保跟随部队向辽宁方向进发,在河北承德遭遇了日军的顽抗。 年仅二十出头的安定保,永远留在了那片他用生命守护的土地上。这位追随过主席的小战士,用年轻的生命谱写了一曲英雄的赞歌。 另一位小战士刘长贵的寻找之路一直持续到了1986年。经过辽宁丹东武装部一位老战友的帮助,石少华终于找到了这位已经年过花甲的老人。 抗日战争胜利后,刘长贵被编入辽东军区。他参加了解放战争,亲身经历了本溪、抚顺、沈阳等重要战役。 1950年,刘长贵又随军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战火纷飞的岁月里,当年那个追着主席吉普车跑的小战士,已经成长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军人。 1955年,刘长贵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工作。他带着军人的作风,继续在平凡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当石少华找到刘长贵时,这位老战士刚刚退休。他清晰地记得当年与主席相遇的情景,特别是主席对他们的教导。 主席当时特意强调了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希望这些年轻的战士们能够学习文化。
1962年,毛主席问石少华:照片上那两个小八路,你认识不认识?他们现在在什么地方
墟史往事
2025-04-11 13:46:45
0
阅读: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