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读九年,孩子考上重点高中后,我深刻领悟到了教育的 10 条残酷真相。 先说小学和初中的成绩关联,那些小学成绩好的孩子,到了初中未必能保持优异,可小学成绩差的孩子,初中成绩大概率平平。小学成绩看似暂时领先,不代表初中也能顺风顺水,因为初中知识体系和难度大幅提升(但也有少数孩子能在初中实现逆袭,只是比例极低)。而小学成绩差基础没打牢,初中想追上更难。不过我们也发现,小学成绩好但学习习惯差的孩子,初中下滑明显,成绩差但努力改正的孩子,还是有进步空间的。就比如我认识的一个孩子,小学成绩拔尖,初中却跟不上节奏,因为他小学靠刷题堆出的成绩,没有培养思维能力。而小学成绩差的孩子,计算能力等基础薄弱,到初中就很吃力。 四年级之后就要为初中做准备,这很关键,如同建筑高楼前的奠基工作。小四门提前做启蒙,阅读相关课外书籍、看纪录片,英语单词提前背诵,能为初中节省大量时间。可也有人说提前学会不会让孩子失去新鲜感,其实只要方法得当,提前启蒙是激发兴趣。像我家孩子,提前看了历史纪录片,对历史学科产生浓厚兴趣,初中学习就轻松很多。但有些孩子提前学,没有合理规划,反而导致学习疲惫。有调查显示,提前进行小四门启蒙的孩子,初中该科目成绩平均比没提前启蒙的孩子高出 10 分左右。 小学六年数学磨的计算能力,到初中太重要了,就像坚固的基石。计算能力强的孩子初一优势尽显,轻松考满分。有人说思维能力更重要,可没有计算能力做支撑,思维也难以发挥。我孩子班上一个同学,计算能力超强,初一数学考试常常满分,而那些思维活跃但计算总出错的同学,成绩就差了不少。当然也有计算能力一般但思维独特的孩子,在一些难题上表现不错,但整体成绩受计算影响。根据我们班的成绩统计,计算能力强的孩子,数学平均分比计算能力弱的孩子高 15 分左右。 会教育的家长一直在给孩子做规划,而不是和孩子空谈道理。规划就像导航,能让孩子少走弯路。有人觉得规划限制孩子自由,其实合理规划是引导。我身边一位家长,从小学就给孩子制定详细学习规划,孩子学习有条不紊,成绩优异。但也有家长规划太死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据观察,有规划的孩子成绩排名普遍比没规划的孩子高 5 名左右。 差生到初三后期一定要学会自救,不能再盲目跟着学校老师节奏,不然很容易被拖垮。老师已经顾不上你了,不制定符合自己的备考方案,就无缘高中。可有人说跟着老师能保证大方向不错,可对于差生老师进度太快。我认识一个差生,初三后期自己制定计划,针对性补习薄弱科目,最后考上了高中。而那些继续跟着老师节奏的差生,很多都没考上。据统计,初三后期自救的差生,考上高中的比例比不自救的高 20% 左右。 尖子生和学困生不是老师教出来的,主要与家庭教育、孩子性格和态度有关,中等生才是老师教出来的,他们听话但缺乏自主学习意识。有人说老师对尖子生也有很大作用,确实老师能引导,但根本还是自身素质。我孩子班上尖子生,家长从小培养学习习惯,孩子态度积极。而中等生,老师教什么就学什么,缺乏主动探索。不过也有中等生后来培养出自主学习意识,成为尖子生。调查显示,尖子生中受家庭教育影响大的占比 70%,中等生中缺乏自主学习意识的占比 60%。 目光要长远,不能只盯着眼前的期中期末考试,要时刻着眼中考高考。很多孩子和家长喜欢临时抱佛脚,初中三年靠临时抱佛脚成绩不错,中考却原形毕露,因为基础不扎实。有人说临时抱佛脚能应付考试就行,可中考高考不行。我邻居家孩子,初中每次期末靠突击成绩好,中考却没考好。但也有孩子临时抱佛脚能力很强,高考也不错,只是这是少数。据统计,靠临时抱佛脚的孩子,中考成绩比平时成绩低 20 分左右。 越优秀的人越努力,学霸会因解开一道题开心,学到凌晨第二天仍精神饱满,不得不承认,精力充沛也是天赋,有的孩子写半张卷子就喊累。有人说劳逸结合更好,可学霸的努力程度超出想象。我孩子的学霸同学,常常学习到很晚,第二天依然活力满满。但也有劳逸结合的孩子成绩也很好。根据对班级同学的观察,学霸平均每天学习时间比普通同学多 2 小时左右。 平时作业当考试,考试才能发挥稳定,平时作业马马虎虎,考试肯定出问题。有人说考试和作业不一样,可习惯是相通的。我孩子以前作业不认真,考试总出错,后来把作业当考试对待,成绩提高了。但也有孩子作业认真考试紧张,发挥不好。据统计,平时作业认真的孩子,考试成绩比作业不认真的孩子平均高 10 分左右。 大量阅读语文成绩不一定好,但大量积累语文成绩一定不差,积累古诗词、文言文实词虚词、优秀作文、文学常识、成语等,写作掌握开头、选材、结尾技巧,更容易得高分。有人说阅读也能提高写作,可积累更系统。我孩子通过积累,语文成绩提高明显。但也有孩子积累很多写作还是不行。根据班级成绩统计,大量积累的孩子语文平均分比不积累的孩子高 8 分左右。
陪读九年,孩子考上重点高中后,我深刻领悟到了教育的10条残酷真相
王涛来说事
2025-04-11 17:24:24
0
阅读: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