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由于合川政府重修县志的缘故,一份还没公布的《革命工人立功喜报》重见天

熹然说历史 2025-04-12 21:29:38

1988年,由于合川政府重修县志的缘故,一份还没公布的《革命工人立功喜报》重见天日。但其中一个人的名字却让编纂县志的工作人员有些惊讶。 1988年的夏季,合川师范学校校长王爵英正埋头于一项特殊任务——参与编纂《合川县志》。这是一项需要极度严谨态度的工作,每一段历史记载都必须经过仔细核实。 王爵英利用课余时间常去档案馆查阅资料。就在这一天,当他翻阅陈旧的档案时,一张被灰尘覆盖的《革命军人立功喜报》引起了他的注意。这份喜报看起来已经存放多年,却从未送达收件人手中。 "蒋诚,兴隆乡..."王爵英念着喜报上的名字和地址,眉头微皱。这个名字有些熟悉,但"兴隆乡"却不是合川区现有的地名。他突然想起自己曾有一位学生叫蒋启鹏,家住在隆兴乡,而且蒋启鹏曾经提到过他有一个哥哥名叫蒋诚。 "会不会是地址写反了?"王爵英心中升起一丝疑惑。这份喜报标明蒋诚在抗美援朝战场上荣立一等功,这可不是小事。一等功勋章在军队中可是极高的荣誉,获得者无疑是英雄人物。 带着这份疑问,王爵英开始多方走访核实。他翻阅了抗美援朝老兵档案,果然找到了蒋诚的记录。令人惊讶的是,档案显示蒋诚不仅参加了抗美援朝,还在上甘岭战役中表现英勇,真的荣获了一等功。 经过一番周折,王爵英终于确认了蒋诚的确住在隆兴乡,而非喜报上写的"兴隆乡"。就是这个小小的笔误,导致这份重要的喜报被搁置了整整36年之久。 1988年夏天,当档案馆的工作人员带着这份尘封多年的喜报来到隆兴乡蒋诚家时,蒋诚正如往常一样,在早上6点准时开始向全村广播:"最近的天气以阴雨天为主,养蚕户要注意天气变化..."这个嘹亮的声音已经在隆兴乡的清晨响起了24年。 "蒋诚老先生在家吗?"工作人员在门口询问。蒋诚听到来找他的,疑惑且热情地将客人迎进屋里,家人们也都好奇地围了过来。 当工作人员解释来意,说要送一份迟到36年的立功喜报时,蒋诚的家人脸上从疑惑变为惊愕。在他们眼中,60岁的蒋诚一直只是个普通农民,一个热心肠的养蚕老人,从未听他提起过什么战功赫赫的往事。 面对家人惊讶的目光和急切的询问,蒋诚却显得异常平静。他小心翼翼地接过那张《革命军人立功喜报》,轻轻卷起来,用一截麻绳绑好,然后放进了自己的小抽屉里并上了锁。在全家人的注视下,他没有说一句话,只是背着双手走出院门,如同往常一样,去村子里的养蚕户家中巡视帮扶去了。 那是在1928年,蒋诚出生在重庆合川区的一个贫困家庭。童年时期,他目睹了日军对重庆的大轰炸,看到了战争给普通人带来的伤痛。那些爆炸的轰鸣声和无辜平民的哭喊声,深深烙印在年幼蒋诚的心中,也埋下了他日后从军报国的种子。 为了填饱肚子,他给人种过田,饥饿难耐时还曾沿街乞讨。1949年,21岁的蒋诚终于如愿以偿,参军入伍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 1952年10月,刚刚入党4个月的蒋诚参加了抗美援朝中最为惨烈的上甘岭战役。他所在部队负责守卫战略要地537.7高地。 11月8日,537.7高地的坑道内只剩24名战士坚守,他们已经断粮断水11天。蒋诚所在的一个团及时赶到接替防守。此时的高地已被敌军火力完全覆盖,战友们一个接一个倒下,但蒋诚依然坚守在重机枪位置,向敌人猛烈射击。 就在激战中,一枚炮弹在他身旁爆炸,震得他耳朵暂时失聪,大脑一片空白。更可怕的是,一块弹片斜插入他的腹部,将他的肚子割开一个大口子,肠子都流了出来。但蒋诚没有退缩,他把肠子塞了回去,继续操作机枪向敌人射击。 当敌机低空俯冲扫射时,蒋诚也没有躲避,他对着每一次俯冲的敌机进行精准射击,最终竟然奇迹般地击落了一架敌机。在这场生死搏斗中,蒋诚凭借一人之力歼敌400余名,击落敌机一架,击毁敌重机枪一挺,荣立一等功。 战斗结束时,蒋诚已经生命垂危。通讯员及时将他送往战地医院抢救,七天后又转送至辽宁丹东接受更好的治疗。医生给他进行了3次全身麻醉,连开4刀,才成功取出弹片,让他脱离了生命危险。 伤愈后的蒋诚并没有就此退役,而是再次回到朝鲜战场。1953年12月,他升任班长。1954年回国后,在修建营房时表现出色,又荣立三等功。直到1955年2月10日,他才结束军旅生涯,退伍返乡。 回到家乡后的蒋诚选择了一条不同寻常的道路—隐姓埋名,当一名普通农民。他学习养蚕技术,并在村里推广,帮助乡亲们增收致富。 1983年冬天,村里开始修建一条从隆兴乡到永兴乡的道路。这条路对改善村民出行和农产品运输至关重要。蒋诚主动请缨担任修路牵头人。当工程进行到一半时,资金断了,村民们想要放弃。 面对困境,蒋诚沉默地抽了三根烟,然后对大家承诺:"你们继续修路吧,钱的事情我来解决。"他随后悄悄去农村信用社贷款1000多元,让工程得以完成。直到1991年,这笔贷款本息已增至2400多元,他才不得已告诉儿子蒋明辉这件事。蒋明辉得知后,毫不犹豫地卖掉了自己的房子来还债,虽然这差点耽误了他的婚事。

0 阅读:10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