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双方团队就电动车谈判开始接触去年,中欧在电动汽车问题上存在分歧,但这并没有妨碍双方在该领域的合作。2025年4月8日下午,中国商务部部长王文涛与欧盟委员会贸易和经济安全委员谢夫乔维奇举行视频会谈,双方同意尽快启动磋商,深入讨论市场准入相关问题,并立即开展电动汽车价格承诺谈判,以及讨论中欧汽车产业投资合作问题。
● 谈判内容
中国与欧盟就电动汽车最低价格承诺重启谈判,希望以此取代欧盟对华电动汽车征收的反补贴税。
● 谈判进展
4月10日,欧盟委员会宣布与中国达成了阶段性的成果——中欧就电动汽车贸易达成"最低进口价格"协议。这场持续半年的贸易拉锯战,在面对全球贸易战的压力之下终于有了突破。当欧盟官员透露"谈判已进入最后冲刺阶段"时,德国《商报》评论道:"这不仅是价格谈判,更是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主导权的重新洗牌。"
4月11日,欧盟委员会贸易事务发言人奥洛夫·吉尔表示,谢夫乔维奇与王文涛同意继续就价格承诺进行磋商,作为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反补贴税的可能替代方案,前提是价格承诺能够确保公平竞争。
机遇与挑战
● 市场需求推动:
在全球绿色低碳转型背景下,对新能源需求持续扩大,电动汽车行业迅速崛起,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源之一。庞大的市场需求为中欧电动车合作提供了广阔空间。
● 合作基础良好:
不少中国新能源企业已在欧洲市场取得显著进展。如远景在西班牙签署氢能合作协议,在英国、法国等地建设多个工厂;宁德时代在德国和匈牙利的工厂已投产或开建,比亚迪在匈牙利的乘用车工厂正式投产,亿纬锂能在匈牙利建立首个欧洲工厂。这些企业的成功实践为中欧电动车领域进一步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 技术合作潜力大:
此前中欧技术团队完成五轮重要磋商,就电动汽车的充电桩标准、电池技术以及数据交换等核心问题达成初步共识。这种技术层面的合作不仅有助于建立未来电动汽车共通标准,为消费者提供便捷、安全的使用体验,还能促使相关企业在研发和制造上引入对方先进技术与经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
● 欧盟内部态度差异:
尽管欧盟整体上对中国电动车采取了保护主义措施,但成员国之间看法并不一致,德国和西班牙等国已公开表示反对加征关税。德国本土汽车企业在中国市场依赖度大,西班牙在电动车零部件制造方面有竞争力,与中国保持稳定经贸关系有利于其产业发展。这种内部差异为中欧在电动车领域的合作提供了更多斡旋空间。
● 市场壁垒和政策差异:
双方在市场准入、监管政策等方面存在差异,可能会影响企业的投资和贸易活动。不同的标准和规定也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和合规难度。
而最为关键的是此次美国关税战的全球范围打击,反而促使中欧加速靠拢。双方在4月8日会谈中专门设立"应对美加征关税工作组",这种"抱团取暖"的姿态耐人寻味。德国汽车工业协会主席在会后也发言说:“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的关税在过去和现在都是错误的。重启谈判是个好信号。无论当前全球发展如何,必须讨论如何减少国际贸易中的障碍和扭曲,而不是建立新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