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的皖美实践#【守牢“三关”,只为一皖好茶】春茶飘香时,如何让消费者喝得放心、舒心,是绕不过的话题。近年来,在“三茶”统筹发展重要理念引领下,安徽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构建起从茶园到茶杯的全链条质量安全屏障。
记者近日深入黄山、六安、宣城、安庆等核心产茶区调查发现,这些孕育着黄山毛峰、祁红、六安瓜片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土地上,正通过“科技赋能+制度创新”的双轮驱动,为传统茶产业构筑起安全“防火墙”。
百万亩茶园铺开生物防治网,物联网监测种植数据,溯源平台为茶叶生成“数字身份证”……当传统茶香遇见现代科技,终将茶树上的一片嫩叶,演化为味蕾上的一缕甜香。
把牢“安全关”
茶园绿色防控,是让消费者喝上放心茶的关键。
享有“中国有机茶第一村”之称的休宁县鹤城乡右龙村,有茶园1500余亩。茶园里,一块块黄板如同在站岗放哨的卫士,防范着“不速之客”的闯入。
“别小看这块诱虫黄板,它可是防治病虫害的‘大功臣’。”正在采茶的茶农张国良对记者说,黄板利用昆虫的趋黄特性,可以将小绿叶蝉、茶螨等常见茶叶害虫牢牢粘住,“它引诱力强、黏捕率高,且无毒、无害、无污染。”
为打造全国首个全域茶叶无农残城市,黄山市实施了“诱虫黄板+生物农药+生态农艺”“以草治草、机械除草”等绿色防治措施,全面禁止化学农药进入茶园。
“黄板由政府通过招投标统一采购、统一配送。每年2月15日前配送到村组,2月底前完成插放。”黄山市茶产业促进中心生产技术指导科科长汪文俊告诉记者,按照每亩插40片黄板的标准,去年全市共配送、插放诱虫黄板2500余万张。
除了插黄板,黄山市还由市财政出资,为全市80余万亩茶园统一购买了“茶园绿色防控专项保险”。
这份保险让茶农吃下“定心丸”——凡参加政策性茶叶保险且应用黄板等绿色防控的茶园,如发生病虫害且达到理赔标准的,由保险公司根据灾害程度进行赔偿,最高理赔额为每亩1000元。“去年共为4.1万亩茶园办理绿色防控等各种灾害理赔1494万元。”国元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黄山中心支公司农险部经理郑忠华说。
“一旦被检测出农残超标,可不是退回这么简单。很多国家不仅就地销毁,还要我们支付销毁费用和罚款。”安徽省祁门红茶发展有限公司首席质量官范文翰说。自2020年起,黄山市便依托合肥海关技术中心茶叶及农产品检测实验室,对全市茶叶农残(含除草剂)开展常态化监测抽查。2024年,共抽取1011个鲜叶样,93.9%的抽样符合欧盟标准。
为把牢“安全关”,各地因地制宜推出创新举措。
六安市大力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生物防治替代化学防治的“双替代”行动,鼓励应用黏虫色板、灭虫灯、性诱剂等开展病虫害防治。目前,全市累计实施“双替代”面积21万亩次,建成高标准茶园25万亩、生态茶园43万亩、有机茶园10万亩。
在宣城市宣州区,茶农们采用以草抑草的绿色控草技术,在茶园内推广防草布、鼠茅草应用,全区茶园绿色防控覆盖率达55%;安庆市岳西县建立了认证、监管、电商等信息服务平台,常态化开展种苗、农药、化肥和茶叶的监督抽查。全县茶园三品认证总面积17.15万亩,其中无公害认证15.45万亩、绿色食品认证0.7万亩、有机认证1万亩,认证比例达85.8%。
严守“生产关”
“茶叶生产质量标准有企业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等,我们把企业标准定在了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之上。”范文翰说,这是公司产品能够打开国际市场的最大“秘诀”。
祁门红茶公司由原祁门茶厂改制后组建而成,曾获中国驰名商标、中华老字号、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等荣誉称号。去年,该公司出口祁门红茶近400万美元,销往美国、德国、俄罗斯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
为守好生产环节的质量关,祁门红茶公司建设了高标准清洁化生产厂房、智能数字化全自动清洁生产线,实现了生产与包装的全程无尘、无接触。此外,还建设了600余平方米的检验室,可做水分、灰分、粉末等基础性检测。
黄山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总农艺师朱舜球告诉记者,目前全市共建成茶叶省级数字农业工厂5个、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9个、清洁化生产线近200条。
“拣剔”是拣出或剔除不符合成品茶品质要求的茶梗、茶籽及非茶类杂物等,是传统制茶工序中最费人力的环节。为提高拣剔效率,宣城市的多家茶企、茶叶合作社选择了设备“上新”。
宣城市郎溪县凤凰山茶叶合作社是一家集茶叶鲜叶采收购、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拥有茶园1500余亩。记者走进合作社的生产车间看到,工作人员在将做好的黄金芽放到茶叶色选机里分拣、挑选。
“这台茶叶色选机是我们的‘秘密武器’。”合作社负责人陈林说,在没有色选机之前,全靠人工挑拣茶梗和杂质,每个小时只能选几公斤干茶,用了色选机后,每小时可分拣和挑选干茶150余公斤。
目前,宣城市已有37家茶企认证了46个“绿色食品”茶叶,批准产量达到4642.95吨,24家茶企认证了36个“有机食品”茶叶,总产量为860.05吨。
产品质量无小事,改造提升是关键。六安市大力推进传统老旧初制茶厂的改造提升,新建了一批清洁化、标准化程度高的六安瓜片标杆加工厂,培育壮大了一批骨干龙头企业,茶叶精深加工水平不断提升。
“今年,计划新建或改造提升标准化茶厂11个,新增茶叶规上企业3家。”六安市农业农村局四级调研员杨劲松告诉记者,到2030年,全市标准化茶厂将达到85个,培育年产值超3亿元六安瓜片茶叶企业2家以上,超亿元六安瓜片茶叶企业达9家以上。
智控“流通关”
“想要拿到这张茶农卡,是需要做足功课的。”黄山市徽州区富溪乡副乡长、富溪村党支部书记谢汉勇说。
去年1月,黄山市茶产业大脑的建设与应用首先在富溪乡试点。在完成全乡的茶园信息采集后,每户茶农配发一张带有二维码的茶农卡。在出售鲜叶时,茶农首先需要出示自己的茶农卡。
谢汉勇告诉记者,如在日常巡查中发现某位茶农没按照规定插黄板或使用违禁农药,相关信息上报后,该茶农的二维码会视事情的严重程度变为黄色或红色。“黄色可以提醒茶企该茶农的鲜叶存在风险,红色则是禁止交易。”谢汉勇说,茶产业大脑的建设与应用为茶园管理提供了极大的便捷性。
除了知晓茶农是否遵守绿色防控相关规定,茶产业大脑还可根据每户茶农的茶园面积自动计算出鲜叶产量。茶农一旦使用完自家鲜叶标量,再次扫描二维码时便会提示“该农户余量已为零,暂时禁止交易”,杜绝安全监控之外的茶叶流入市场。
茶产业大脑还会根据茶企收购的鲜叶量计算出其干茶产量。“茶企可以根据其干茶产量,向黄山市茶叶协会申领相应数量的黄山毛峰传统名茶专用标识。”黄山茶产业大脑项目专员江天雨说,消费者扫描外包装上的专用标识二维码,便可追溯杯中的茶叶来自哪里,实现每一杯茶都有专属“身份证”。
当前,黄山茶产业大脑主要围绕黄山毛峰这一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构建,未来将不断扩大项目建设范围,将祁门红茶、太平猴魁等纳入进来。
黄山毛峰有“大脑”,同为名茶的六安瓜片也有“产业互联网中心”。
六安瓜片产业互联网中心依托先进技术,运用北斗多模定位、茶园气象监测、土壤及虫情监测终端等科技手段,结合定制开发的数据中心系统,为每一亩茶园精准赋予了不可复制的“电子身份证”。
“中心的建立,恰似一场‘及时雨’。”六安瓜片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联合会技术顾问王思虎说,中心解决了茶园管理过程中的乱施肥、农残超标、除草剂滥用等问题,规范了市场销售过程中的证明商标使用不规范、包装管理混乱等情况,提升了产品的辨识度和可信度。
相较于黄山毛峰、六安瓜片的“自建”平台,岳西翠兰则选择加入“他建”平台。目前,安庆市岳西县已有59家茶企加入地理标志国家追溯平台,并建立茶园投入品准入和茶叶购销追溯等制度,县农业农村部门、市场监管部门常态化开展茶产品的监督检查。
(安徽日报记者 袁中锋 唐欢 罗鑫 袁野 陈成 刘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