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鲁晓夫为啥要全面否定斯大林? 赫鲁晓夫这人,出身可不光鲜。1894年,他出生在

爱吃凉历史 2025-04-13 22:56:31

赫鲁晓夫为啥要全面否定斯大林? 赫鲁晓夫这人,出身可不光鲜。1894年,他出生在俄罗斯库尔斯克州一个穷得掉渣的小村庄,家里靠种地为生,日子过得紧巴巴。小时候,他没少挨饿,十几岁就跑去矿场干活,扛着铁锹挖煤,苦得要命。后来十月革命爆发,他抓住了机会,投身政治,从基层干部一步步往上爬。斯大林当政时,赫鲁晓夫成了他的得力干将,搞农业集体化、推工业化,甚至在大清洗中也没少出力。可以说,他的政治资本跟斯大林绑得死死的。 但斯大林1953年一去世,赫鲁晓夫的态度来了个180度大转弯。1956年,他站出来公开批判斯大林,把斯大林时期的黑幕抖了个底朝天。这事儿不仅让苏联老百姓目瞪口呆,连国际社会都炸开了锅。那么,他为啥要这么干呢?咱们得从头捋一捋。 要说赫鲁晓夫为啥否定斯大林,先得看看斯大林给苏联留下了啥。简单点说,就是一堆烂摊子。农业上,斯大林搞的强制集体化把农民的土地全收了,弄得大家都没心思种地。结果呢?粮食产量年年往下掉,城里人买个面包得排老长的队,饿肚子是常事儿。工业上,重工业倒是搞得风生水起,可轻工业和日用品生产跟不上,老百姓穿的用的都紧巴巴。住房问题更别提了,一家几代人挤在小破屋里,生活条件差得没法说。 再加上政治上的高压,斯大林时期搞大清洗,劳改营里关了无数人,很多还是无辜的。社会上怨气冲天,底下的人敢怒不敢言。这种局面,搁谁上台都得头疼。赫鲁晓夫1953年当上第一书记后,看得清楚:不改不行。可斯大林的威望太高,他的政策就像铁板一块,想动一动就得先把这块板子砸开。 赫鲁晓夫上台后,一心想搞改革。他知道,光靠修修补补解决不了问题,得来点大动作。可斯大林的影子无处不在,他的画像挂满大街小巷,他的政策被当成圣旨,谁敢说个“不”字?赫鲁晓夫要是直接推新政策,肯定会有人跳出来喊:“这跟斯大林的路线不符!”党内那些老派官员,个个是斯大林的铁杆粉,盯着赫鲁晓夫的位子虎视眈眈。 所以,赫鲁晓夫得先把斯大林这尊“大神”请下台。他在1956年的秘密报告里,直接揭斯大林的老底:大清洗杀了多少无辜人,搞个人崇拜违背了列宁的原则,把苏联带偏了。这报告一出,等于给斯大林的权威来了个当头一棒,也给赫鲁晓夫的改革清了路。 当然,赫鲁晓夫也不是完全为了国家好,他也有自己的小算盘。斯大林死后,苏联政坛乱成一锅粥,权力斗争你死我活。赫鲁晓夫虽然当了第一书记,但根基不稳。党内有不少人对他不服气,尤其是那些斯大林的老部下,随时可能把他拉下马。 批判斯大林,就成了赫鲁晓夫的一招狠棋。他通过揭斯大林的短,把责任都推到前任身上,自己摇身一变成了“拨乱反正”的英雄。这招不仅震住了反对派,还让他在党内站稳了脚跟。而且,赫鲁晓夫自己在大清洗中也不是干净的,批判斯大林还能顺便洗白自己,甩掉历史包袱。 赫鲁晓夫的批判确实给他争取到了时间和空间。他上台后干了不少事儿:平反了大批冤案,释放了不少劳改营里的人;对外跟美国缓和关系,试图让冷战降降温;国内搞农业改革,推广种玉米,想多打点粮食。可惜,他的路子没走顺。 比如农业,他一门心思推玉米,可苏联的土地和气候压根不适合,粮食产量不升反降。工业上,他想给地方更多自主权,可底下的人敷衍了事,效率还是上不去。外交上,古巴导弹危机差点把世界拖进核战。结果呢?这些改革的失败,让赫鲁晓夫的威信一落千丈。 到了1964年,他被自己的亲信勃列日涅夫等人联手赶下台,灰溜溜地退了场。他的政治生涯,就这么画上了句号。

0 阅读:118
爱吃凉历史

爱吃凉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