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张大千散尽家财,弄到了三张飞机票。这架飞机,是最后一架离开成都的飞机。后来,齐白石和徐悲鸿,都给张大千写劝返信,可是张大千却无动于衷,反而开始了环球旅行…… 张大千,1899年出生在四川内江一个穷苦人家。家里日子过得紧巴巴,父亲靠干体力活赚钱,母亲画点枕套补贴家用。小时候,他就对画画着了迷,没事就拿着笔墨临摹古画,聪明劲儿让人刮目相看。后来,他跑去日本学画,既钻研中国传统技法,又接触西方画风,眼界大开。回国后,他跟着曾熙、李瑞清这些大咖学艺,凭着天赋和努力,很快就混出了名堂。他的画,山水、花鸟、人物样样拿手,尤其是泼墨山水和工笔花鸟,画得那叫一个绝,连行家都挑不出毛病。他不光会画画,诗词、书法、篆刻也样样精通,简直就是个全才。画展一开,人挤人地去看,他的名气传得老远。 到了1949年,中国正翻天覆地。新中国要成立了,全国上下都憋着一股劲。可就在这时候,张大千却做出了个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决定——走人。他为啥要走?这得从他早年在敦煌的经历说起。上世纪四十年代,他带着家人跑到甘肃敦煌,研究那儿的石窟壁画。他在那儿待了两年多,天天泡在洞里,临摹壁画,整整弄了上百幅,还给它们编了号。这事儿本来挺牛的,让更多人知道了敦煌的宝贝。可没想到,有人说他临摹的时候毁了壁画,甚至骂他是骗子。从万人敬仰的大师,到被指着鼻子骂,张大千心里那滋味可想而知。 新中国眼看着要成立,张大千心里七上八下。他怕自己在新环境下,因为敦煌的事儿被揪着不放,日子不好过。想来想去,他决定离开,找个能安心画画的地方。为了这三张飞机票,他把家底都掏空了,多年攒下的字画古董全卖了,只带上妻子杨宛君和一个女儿。走的那天,成都天气阴沉,他把其他夫人和孩子叫到一块儿交代了几句,就头也不回地走了。机场上,那架飞机是最后一班,轰隆隆地起飞,他带着复杂的心情离开了故土。齐白石和徐悲鸿知道后,赶紧写信劝他回来,说新中国需要他这样的艺术家。可张大千看完信,啥也没说,直接收起来,继续他的计划。 离开后,张大千开始了环球旅行。他先去了印度,被那儿的异域风情迷住了;然后跑去欧洲,逛艺术馆,跟当地画家聊得火热;再到美国,看现代艺术的热闹。每次到一个地方,他都认真学,画风也越来越杂糅,既有中国画的味儿,又带点外国风。他的日子过得挺自在,想画就画,想走就走。他在好几个国家住过,哪儿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可再怎么自在,每到夜深人静的时候,他还是会想家。为了排解这份念想,他把住的地方收拾得跟四川老家似的,桌椅是中式的,墙上挂着自己画的山水画,连窗帘都挑了家乡味儿的花样。朋友来串门,他总会指着这些东西说,这都是他心里的一块故土。 晚年,张大千跟妻子在台北安了家。家里还是满满的中国风,从门口的石狮子到屋里的竹雕摆件,全是他对故乡的念想。他常一个人坐在书房,盯着窗外发呆,想着大陆的山水和亲人。可他始终没回去。敦煌的那些争议像个疙瘩,让他觉得回不去,也不敢回。1983年,他在台北去世,84岁。他这一生,画画得牛,名气大,可晚年的遗憾也多。那份想家又回不去的滋味,成了他心里抹不掉的痛。他的乡愁,就像他画里那些没画完的山山水水,留在了他再也回不去的故乡。 张大千的故事听着挺传奇,但仔细想想,也挺让人唏嘘。他是个艺术家,天才级别的那种,可也逃不过时代的浪头。他在敦煌的事儿,到底是功还是过?到现在都没个定论。有人说他保护了文化,有人说他毁了遗产。他自己呢,可能也说不清。离开成都那架飞机,带走的不仅是三口人,还有他一生的牵挂和遗憾。他在国外画了那么多画,得了那么多赞,可心里那块空,咋也填不上。齐白石和徐悲鸿的信,他没回,可能是不想回,也可能是回不了。人在异乡,心在故乡,这种感觉,谁能懂? 再说说他的画吧。张大千的画有种魔力,看一眼就忘不了。他的泼墨山水,大气磅礴,随手一挥就是一片天地;他的花鸟,细腻得不行,每根羽毛都透着灵气。他在国外混了那么多年,画风变了不少,但骨子里还是中国味儿。有人说他这是融合中西,有人说他这是不得已的妥协。不管咋说,他的画值钱是真的,艺术史上有他一席之地也是真的。可惜,他走得太远,回不来,那些画里藏着的乡愁,也只能留给后人去猜。 张大千这辈子,活得精彩,也活得憋屈。他用画笔征服了世界,却没征服自己心里的那道坎。1949年的那次选择,到底值不值?没人能替他回答。他走了,留下一堆画和一堆遗憾。有人说他自私,抛下家人跑了;有人说他有远见,早早出去闯世界。孰是孰非,谁也说不清。就像他画里的云雾,飘着飘着就散了。
1949年,张大千散尽家财,弄到了三张飞机票。这架飞机,是最后一架离开成都的飞机
爱吃凉历史
2025-04-14 00:27:08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