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夏天,复旦大学新闻系的几名大学生在游览黄山时,与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

小博大史 2025-04-14 11:17:10

1979年夏天,复旦大学新闻系的几名大学生在游览黄山时,与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不期而遇,于是留下了这张珍贵的照片。 那天,已经74岁高龄的邓小平正在黄山的百步云梯旁坐着休息,这几名大学生高兴地跑过去,很有礼貌地和他打招呼,并对他说要不是他,他们根本读不了大学,那么这是怎么回事呢? 最先向邓小平做自我介绍的刘晓红激动地说。 她的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在特殊年代被关进牛棚,哥哥和姐姐也都下乡去了农村,只留下她和弟弟妹妹守在家里。 那段日子光是能吃到食物就已经很艰难了,但刘晓红却始终不忘读书,后来被安置到工厂当了工人后,她依然没有中断过学习。 陈静溪也高兴地说,自从中学毕业后,她就响应号召到农村去当知青,当时读大学要推荐,她家庭成分不好,根本不敢想。 年龄最小的王晓旺也表示,1977年她正好高中毕业,被分配到工厂后,她不知道该自己的人生该何去何从。 讲着讲着,大家忍不住再次感谢邓小平,因为没有他,她们根本没机会上大学。 原来,在恢复高考前,国家一直实行的是培养工农兵大学生的招生制度,按制度要求,中学生必须上山下乡满2年,才有被推荐上大学的资格。 但推荐就不需要考试,因此各地弄虚作假的的情况并不鲜见,结果直接导致大学生良莠不齐,比如江西有个生产队长,就利用手中的职权,把儿子、女儿和小姨子等都推荐上了大学,气得当地农民把他家的院墙都给推倒了。 社会上对于考大学的不公平现象,也议论纷纷 。有人说:“解放前上大学靠钱,现在靠权。”就连小学生都说:“好好学习不如有个好爸爸。” 无疑,上大学的推荐制度由于存在漏泀,走后门上大学的基数在不断增大,不仅让大学没能得到更多的优秀人才,而且还因为不公,闹得百姓怨声载道。 正因如此,邓小平复出后,立刻在北京召开高招会,邀请知识精英们群策群力,在经过激烈的讨论后,最终给出了“自愿报名、单位同意、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招生办法。 邓小平对“单位同意”这一条表示不合适,比如学生很优秀,但领导万一故意刁难,那会影响学生的一辈子?所以他大笔一挥,把“单位同意”给划掉了。 此外,邓小平还一再强调,必须参加考试,考试不合格的,坚决不能占用别人的名额,哪怕再大的干部也不能走后门。只有用考试的方法,才能取代社会关系和家庭出身,这是唯一公平的考核办法。 在邓小平和一众知识精英的推动下,1977年12月,来自于全国570万人参加了高考,而刘晓红、王晓旺等几名复旦大学生就是在恢复高考后,凭着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他们心仪的大学。 其实,在恢复高考之初,虽然说必须参加高考,社会各地作弊的情况还是时有发生。 比如故城事件。 1977年12月,河北省衡水地区故城县委书记马连宝的四女儿高考,在这之前,马连宝已经通过“推荐”,把前面3个女儿都弄进了大学。 马连宝的四女儿是郑口中学的高中生,成绩不好,所以在参加高考前,他就和负责高考的领导和郑口考场的负责人打了招呼,因此在他女儿考试时,在监考老师的操作下,他女儿两次更改考号,三次换座位,四次助考。 换座位的目的,就是把他女儿换到学霸的身边,这样她就有机会抄答案。 更夸张的是,在考试中途,有老师进来询问考生是否需要降温药品,待走到他女儿面前时,则让他女儿把不会做的题写下来,然后将其带出考场,再由其他人把答案写下来,再传给他的女儿。 也许是为了保险,也许就只是炫耀。 马连宝不久还从其他地方找来个数理化成绩都很好的大学生,坐在女儿身边答题,为的就是把答案写出来让他女儿抄。 县委书记竟然带头舞弊,招生领导和县政府其他干部也纷纷有样学样,他们不仅把需要“照顾”的亲朋好友的子女都照顾到了,而且答案也传得满天飞,一时考场内非常混乱。 不仅是郑口,其他地方也风闻作弊事件后,跟着有样学样。 由于考场纪律根本无人管,因此现场非常混乱,甚至就连厕所、医务室里都集满了抄答案的考生,气得那些原本想凭实力考试的学生们罢考,正直的老师也对这乌烟瘴气的情况非常生气,向上级揭发高考作弊的问题。 事情闹到了中央,邓小平十分愤怒,立刻派人前往调查,发现多名考生存在舞弊行为,依据证据,部室主任、县革命委员会等都参与了高考舞弊,受此牵连,20余干部及中学教师受到了严惩。 马连宝在接受惩罚的时候,痛哭流涕地表示,他不知道(高考)改革了。 由此可见,恢复高考对于普通人的子女来说,确实是一条相对公平的路径,而经过这么多年的修订,高考制度也越来越完善,这也让更多的普通人获得了继续受教育的公平。 所以不光是复旦大学的那几名学生感激邓小平,其实后来通过高考改变命运的人们,都应该感谢这位了不起的改革总设计师。

0 阅读:54
小博大史

小博大史

小博大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