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再次出手,这招真的太高明了,特朗普绝对想不到!4月11日,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一纸通知在全球芯片圈炸开了锅——今后进口芯片的原产地认定,以“晶圆流片工厂”所在地为准。 说白了,就算是台积电、三星这样的非美国企业,只要流片环节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得克萨斯州的工厂,进入中国市场就得被加征125%的关税;而英特尔、德州仪器的芯片若在马来西亚、中国台湾的工厂流片,就能享受“零关税”待遇。 这招精准拆招的背后,藏着中国在中美半导体博弈中的深谋远虑。 特朗普政府过去几年砸下530亿美元搞《芯片与科学法案》,就是想靠补贴把台积电、三星、格芯等企业的产能拽回美国,打造“美国制造”的芯片闭环。台积电更是掏出400亿美元在亚利桑那州建12纳米晶圆厂,计划2024年量产。 但中国这记“原产地重定义”的组合拳一打,美国工厂瞬间成了烫手山芋——德州仪器80%的晶圆产能在美国本土,2024年其中国区30亿美元的收入,若按新规征税,500美元的芯片到岸价直接飙升至1125美元,别说抢占市场,连成本都收不回来。逼得这些企业不得不重新算账:到底是保住美国工厂,还是放弃全球最大的芯片消费市场? 更绝的是,中国这招暗合了全球芯片制造的地理格局。美国虽然掌握着7纳米以下先进制程的设计霸权,但全球70%的成熟制程产能集中在亚洲,中国更是占据65%的芯片进口市场。 像模拟芯片龙头德州仪器,其位于中国成都的封装厂本就是全球供应链的关键节点,现在新规让“美国流片-亚洲封装-中国销售”的路径成本暴增,企业只能把流片环节迁到马来西亚、菲律宾等非美地区,甚至直接到中国建厂。 中芯国际14nm工艺良率已达98%,华虹半导体12英寸IGBT晶圆产能全球第一,本土代工厂正张开双臂承接转移订单。 美国企业的两难选择,在股市上立竿见影:4月11日当天,圣邦股份、纳芯微等国产模拟芯片股直线涨停,中芯国际港股大涨23%,而德州仪器、英特尔股价分别下跌4.7%和3.2%。 花旗分析师直言,德州仪器在中国市场的成本优势被彻底抹平,国产模拟芯片自给率有望从6%跃升至30%。 这不是简单的关税博弈,而是中国在重塑全球芯片供应链的“产地规则”——以前美国靠设计软件、光刻机卡脖子,现在中国把话语权下沉到制造环节,只要流片地不在美国,就算你是美国品牌,照样能进中国市场;反之,就算你在美建厂,对不起,高关税伺候。 最有意思的是美国的反应。就在中国新规发布的同一天,美国突然宣布豁免智能手机、芯片等产品的“对等关税”,145%的税率一夜之间降至20%。 但这波操作却透着无奈:苹果73%的iPhone依赖中国供应链,若维持高关税,一部手机成本暴涨800美元,美国消费者先受不了;更关键的是,美国半导体设备商依赖中国28nm及以上成熟制程市场,北方华创、中微公司的刻蚀机、薄膜沉积设备已进入中芯国际供应链,断供只会加速美国设备商的订单流失。 白宫这次低调豁免,像极了当年被迫取消部分农产品关税的场景——嘴上喊着“美国优先”,身体却很诚实。 回看历史,2018年贸易战时,中国靠稀土出口管制反制;2023年芯片封锁时,中国用“成熟制程全产业链自主”破局;这次则是用关税规则重新定义“产地”,让美国的制造业回流计划卡在“最后一公里”。 台积电、三星现在面临的选择,其实也是全球产业链的缩影:当中国既是最大消费市场,又在成熟制程形成完整产能,还能通过关税杠杆调节供应链布局,企业该如何选? 美国前财政部长萨默斯就坦言,特朗普政府低估了中国“以市场换规则”的决心,现在的半导体博弈,早已不是单一技术的比拼,而是产业链主权的争夺。 有人说,中国这招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用市场优势化解技术霸权;也有人担心,美国会进一步加码先进制程封锁。 但现实是,全球60%的28nm晶圆产能分布在中国大陆及台湾地区,汽车电子、工业控制等领域对成熟制程的需求只会增不会减。 当美国芯片企业发现,自己在美国建厂的产品卖不进中国,在亚洲建厂的产品却能享受低关税,所谓的“制造业回流”还能走多远? 这场始于关税规则的博弈,最终或许会让全球明白:在芯片产业,消费市场在哪里,产业链的重心就会在哪里。你觉得,美国还能靠补贴留住多少产能?中国又能否借此加速实现半导体自主?
国家再次出手,这招真的太高明了,特朗普绝对想不到!4月11日,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
鲁滨逊每日日记
2025-04-14 11:48:31
0
阅读: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