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美国政府要求接管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经乌克兰向欧洲输送天然气的管道。好家伙,这是想让乌克兰成为自己的殖民地吗? 华盛顿的会议室里,谈判桌上的文件堆叠如山。乌克兰代表反复翻动纸页的沙沙声,掩盖不住美方提出的条件带来的窒息感,这份55页的矿产协议草案,正试图将乌克兰的经济命脉装进华尔街的保险箱。 从基辅到顿巴斯前线,乌克兰人突然发现战争带来的不仅是硝烟。美国国际开发金融公司要求接管乌境内所有自然资源收益,包括价值$26万亿的稀土矿藏和能源管道。
更令人愕然的是,协议规定这些资金必须立即兑换成美元汇往境外,而五人管理委员会中美国独占三席的设定,让基辅彻底失去了议价能力。当乌克兰议员质问联合重建基金为何要先偿还美国4%年息的2000亿援助时,美方谈判代表只是推了推眼镜:这是市场规则。 泽连斯基的困境令人唏嘘。三年前他站在美国国会慷慨陈词时,恐怕想不到如今连粮食出口权都可能丧失。更讽刺的是,当乌方要求加入安全保障条款时,协议第10条只有一句空洞的承诺,而美国企业已获得在乌资源的超国民待遇。正如基辅美国大学校长所言:这不是投资,是系统性掠夺。 国际关系中的强弱博弈从未消失,但现代殖民主义正披着协议的外衣卷土重来。乌克兰的遭遇警示所有发展中国家:将国家安全完全寄托于他国是危险的。当一个国家50%的自然资源收益、交通枢纽和公共设施收入都被控制,其主权完整性必然受损。历史告诉我们,真正的盟友不会在对方危难时索取超额利益。
国际社会应当建立更公正的援助机制,而非允许强权以债务之名行控制之实。乌克兰需要的不是另一个主人的枷锁,而是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