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1年,19岁的马一浮丧妻,他发誓不再续娶,岳父同情他,便问他:“我三女儿1

静赏秋月意韵绵 2025-04-14 18:04:55

1901年,19岁的马一浮丧妻,他发誓不再续娶,岳父同情他,便问他:“我三女儿14岁,酷似她姐,你娶她吧?”马一浮拒绝:“亡妻地位无人能替,无心再娶。” 1901年,年仅19岁的马一浮,正在浙江故乡苦读诗书,才情初显,文名渐起。然而命运无情,他新婚不久的妻子突患急病,香消玉殒。 白绫裹身,棺椁封钉那一刻,他跪倒在灵前,眼泪似决堤之水,泣不成声。他紧紧抱着亡妻的遗物——一方她亲绣的香囊,怔怔坐了整整三日,滴水未进。 至此,马一浮心如死灰,誓言终生不再娶。 岳父见这女婿深情至此,不禁悲怜。几番劝慰无果后,他低声问道:“我三女儿年方十四,容貌与她姐姐极为相似,性情也温婉贤淑。 若你肯续娶,也算是我这做父亲的一个安慰。你看如何?”这番话,既出于对女儿旧情的哀悯,也是一片厚望,希望挽救马一浮的人生。 马一浮听后默然良久,终是摇头。他抬眼望向岳父,眼中含泪却坚定如磐:“亡妻于我,不仅是结发之人,更是知音知己。 我一日为她丈夫,终生不负。她的位置,在我心中无人可以取代。”说罢,他低头再拜灵前,深深一叩首,如同封印了一段缘分,也封印了自己一生的情感。 1937年,马一浮从上海归来,拒绝了中央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山大学的高薪聘请。他说:“国难当头,不敢为五斗米折腰。” 他心中的念头只有一个——在战火纷飞中,为民族保存文脉,续接斯文。 于是,他回到家乡浙江,回到会稽山脚下,创办了“复兴书院”。 书院选址在绍兴东湖旁,一排灰墙黛瓦的老屋,低矮却肃穆。那年冬天,大雪封山,书院中没有暖气,也没有煤炭,学生们裹着棉衣听他讲《周易》,讲《中庸》,讲王阳明的心学。 他每天清晨起床,先焚香三炷,手抄《礼记》数段,然后才开始授课。他说:“学问不只是求知,更是修身,是涵养,是要对得起天地良心。” 马一浮博古通今,儒释道三家通透。讲课时不看讲稿,也不拘章法,只是手中转着一串青玉念珠,缓缓道来,字字珠玑。 学生中不乏后来的大家——冯友兰、熊十力、贺麟等人皆曾仰慕其风采,慕名来访。 一天夜里,日机轰炸绍兴,有弹落入书院东侧,震得窗纸纷飞,瓦砾崩裂。学生惊慌逃散,唯独马一浮安坐不动,仍在案前抄经。 他淡然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劫火不过如梦,而真理不朽。” 抗战期间,他数次拒绝国民政府的高官厚禄。蒋介石亲笔致信,请他出任中央研究院院长,他挥笔只回了一句:“小院草堂,不敢越雷池。” 他非不知官位显赫,亦非不懂功名之诱。但他有志于文道,而不羁于权势。他说:“文化之道,在于独立精神与自由思想,不可为势利所驱。” 复性书院艰难维持了七年,直到1944年,因战事紧迫而被迫停办。但马一浮并未停下脚步。 他隐居在天台山,继续研读《周易》《老子》与《佛经》。他以一人之力,写就了《复性书院讲录》《马氏易传》《太极图说讲义》等鸿篇巨制,成为近代中国儒学复兴的代表人物。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派人前来,邀请他出山,他仍婉拒。只是托人带了一封手书,上写八字:“时变道在,慎守勿失。” 晚年,他居于杭州栖霞岭,一屋一几,书卷三千。他依旧身穿布衣,饮茶淡饭,吟咏古诗,拂琴而坐。每当客来,他必以“道不远人”四字相迎。 他曾说:“我这一生,不过是替祖宗守文脉,为子孙留灯火。”这盏灯,便是千百年儒家文化的薪火,是中土精神的魂魄。

0 阅读:88
静赏秋月意韵绵

静赏秋月意韵绵

静赏秋月意韵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