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弹多宝贵,我来杀这个坏蛋!”1926年,丁枕鱼仗着自己是大将王树声的舅公,

蜀山史道 2025-04-16 00:16:43

“子弹多宝贵,我来杀这个坏蛋!” 1926年,丁枕鱼仗着自己是大将王树声的舅公,肆无忌惮地欺压百姓,王树声得知这一切后,豪气冲天地发誓要为村民讨回公道。

1926年,凛冬的寒风席卷着大别山,在乘马岗,一场农民运动的烈火正熊熊燃烧。

王树声,这位年轻的农协创始人,点燃了革命的火种,带领着饱受地主压迫的农民,向不公平的命运发起挑战。

这场斗争并非一帆风顺,一个巨大的阻碍横亘在他的面前——他的舅舅,大地主丁枕鱼。

丁枕鱼,一个在当地恶名昭彰的人物,凭借着手中的土地和房屋,鱼肉乡里,无恶不作。

农协的成立,无疑触动了他的利益,他不仅不配合,反而更加嚣张跋扈,甚至搬出王树声这层亲戚关系来进行要挟。

面对舅舅的阻挠和挑衅,王树声内心充满了矛盾和痛苦,一边是血浓于水的亲情,一边是革命的理想和人民的福祉,他该如何抉择?

最终,他选择了后者,在农协的公审大会上,王树声亲手处决了丁枕鱼,这一举动震惊了所有人,也彰显了他对革命信仰的坚定和对人民利益的维护。

大义灭亲,并非冷血无情,而是为了更多人的幸福,为了革命事业的推进,他必须做出这样的选择。

革命的道路从来都不是坦途,充满了荆棘和坎坷,王树声在漫长的革命生涯中,经历了无数次的考验和挑战,也从中不断反思和成长。

1936年10月,刚刚结束长征的王树声,身体尚未恢复,便接到中央命令,带领西路军渡过黄河,执行任务。

一路艰辛,敌强我弱,环境恶劣,最终西路军未能完成任务,损失惨重,面对失败,王树声没有推卸责任,而是主动承担,并进行了深刻的自我批评。

他认为,自己对敌情估计不足,对部队的思想动员也不够到位,这些都是导致失败的重要原因。

即使毛主席安慰他西路军失败并非他个人责任,王树声仍然耿耿于怀,并将这段经历铭记于心,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警示自己。

1946年7月,中原突围,王树声再次面临严峻考验,他所在的部队被蒋军重重包围,形势危急。

突围过程中,王树声因病不得不离开部队,这让他对未能坚持到最后深感遗憾。

在后来的自传中,他仍然对这段经历进行反思,认为自己在战略认识和部队动员方面存在不足,影响了根据地的建立和斗争形势的发展。

一次次的自我批评,一次次的反思总结,王树声不断磨砺自己,提升自己的军事素养和领导能力,为革命事业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王树声的严格要求,不仅仅体现在战场上,也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建国后,他身居高位,却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从不搞特殊化。

他担任军械部部长时,拒绝了工作人员为他送饭到办公室的“特殊照顾”,坚持自己去食堂排队打饭。

他认为,作为一名军人,无论职位高低,都应该遵守纪律,平等对待。

在军事研究科学院工作期间,他发现一些领导干部让下属帮忙打饭,占用了他人的时间,便在会议上严厉批评了这种行为,他以身作则,带动了整个科学院的风气转变。

王树声的住所,是一栋简朴的平房,他将大部分房间留给警卫员和工作人员居住,自己只住在一间不到十平米的书房里。

尽管国家多次为他安排新的住所,他都婉言谢绝。

他对家人同样严格要求,妻子杨矩每天挤公交车上下班,从不使用专车。

子女们也从未享受过任何特权,从小就被教育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他从未利用职权为亲属安排工作,对于前来寻求帮助的亲戚,他总是耐心劝导,鼓励他们依靠自己的努力去创造生活。

1971年春节,王树声去部队探望女儿,也和普通家长一样排队填表,耐心等待,见到女儿后,他只匆匆说了几句,便离开了,没有丝毫的特殊待遇。

警卫员出于好意,将单位的家具搬到王树声儿子结婚的新房,也被他严厉批评,并要求立即归还,他始终坚持公私分明,绝不占用公共资源。

1973年底,王树声病重住院,周总理前来探望,对他为党和国家做出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肯定,王树声却谦虚地说,自己做得还远远不够。

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仍然在反思自己的一生,认为自己为党和国家做的工作太少,这种对自身的高标准、严要求,贯穿了他的一生。

1974年1月7日,王树声将军与世长辞,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传奇,也是自律的典范。

他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共产党员,什么是真正的革命者,他那颗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的心,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仰。

0 阅读:23
蜀山史道

蜀山史道

用专业的眼光,品读历史瞬间,解密历史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