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松陵忆旧·东门浴室 老松陵人可能都记得在公园路南端,原供电局,现在的电器

孟优与趣事 2025-04-16 08:31:29

(原创)松陵忆旧·东门浴室 老松陵人可能都记得在公园路南端,原供电局,现在的电器承装所位置有个东门浴室。 改革开放前,百姓住的是房管所分配的群租房,那时是实实在在的群租。一座深宅大院可以租给几十家居住。滑稽戏《七十二家房客》的景象在老松陵也是真实存在。 过去住房条件差的,一家三代七八口人可能就分配个二、三十个平方,烧饭间是公共的,卫生间是没有的,要洗澡,得用浴盆,夏天好对付,女的在家里洗,一旦要开始洗了,一家人都得外出流浪;男人则在外面,穿个裤衩,弄点水浇一浇、冲一冲,讲究点的弄块香肥皂打一打,擦出一身泡沫后再冲掉。 也不知是那时的香皂质量好,还是那时的人瘦,容易吸收香气,反正是用香皂洗了后,第二天身上仍是香香的。 每年的白露以后,再要在家里洗澡就有点凉了,男人也不敢再在天井里用冷水冲了,一是民谚所说:白露身勿露,赤膊当猪猡。其实这猪猡不猪猡到是无所谓,只是秋天了,那冷水真凉,浇在身上,汗毛孔都会快速收缩,让你难受。 天再冷点,特别是到了那蟹脚痒的时候,在家里洗澡也不行了,因为过去一般都是砖木结构的房子,墙是一扁一斗,不隔热也不御寒,外面热里面也热,外面冷里面也冷,加上木推窗,缝隙都是那么的大,春秋两季很是不错,通气,夏天则是热风阵阵,冬天更是了得,寒风吹进来,似针刺刀割一般,因为家中总会比外面暖和一点,一道寒风吹到脸上身上,真的是汗毛凛凛。 过去也没有空调、暖气,江南人也不习惯在家生个火炉,真的是夏天硬熬,冬天硬挺。 所以有很多北方人到了南方都会说:这儿真冷! 我当时就一直想不明白,你北方不是更冷?怎么到了这就说冷,矫情! 对防御寒风,各家有各家的办法,一般是去单位要点报纸,折成细条,嵌在窗缝里,考究的还会去买点橡皮胶贴在外面。 这样风是不透了,可是窗也开不了了。每天的换气唯有开门。 好在过去民风尚好,基本上可以做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因为过去人员流动几乎没有,小镇上就那些人晃来走去,家中偶有亲戚来,首先是自己得去报备,不管是自愿还是随流,因为不报备一旦被人举报,那就是吃不了兜着走了。 再有就是那时的人们也确实穷,金银细软是没有的,仅有的生活用品也就是桌凳床铺和一些打了补丁的衣裤。 所以尽管是贼有贼道:贼不空手,能偷的也只有锅碗瓢盆,也没其他的可偷了。 当时贼也聪明,升斗小民之家,他们都不屑光顾。 还有过去官风也正,工资差不了多少,奖金是没有的,还有经常的督查:以收入看支出,贪污腐化也是凤毛麟角,所以小偷也很苦闷。 冬天是不能再在家里洗澡了。只能出去洗。 东门浴室就是大众化的浴室,价格便宜,一角五分一位,里面有肥皂,但不是香皂,是能洗衣服和去油脂的洗衣皂。 那肥皂碱性大,洗过一次,保管你一周头发没油,一周皮肤发干,刮一下就有一道白印子。 因为过去计划经济年代,什么东西都是计划分配,荤缺素少,人们肚子里油水很少,本来就身上没油,所以用了这肥皂后,一般一周身上都会是痒痒的紧绷着。 那时的一角五分,对一般工薪家庭来说也是不大不小的,因为工资都不过四十到五十元,学徒工月工资只有十五、六元。 那时孩子多,父母亲工资不过百元,有些更少,而每个人的吃用开销人均也需十五至十八元,所以很多家庭的支出都是舌头舔勿牢鼻头。 所以就应运有了互助基金会,到了月底实在弄勿落台,就去借个五元钱,下月一发工资马上归还。若不自觉归还,就不再借款给你,若再下个月还不归还,那对不起,发工资时财务直接给你扣了。 当时没有“老赖”的叫法,只是人们会在背后指着这伙计说:这家伙不守信用。 冬天去浴室洗澡那是一种享受,条件稍好点的家庭一般是每人每月去洗一次,也有的一个冬天也不洗,只是到春节前才去洗。 东门浴室以老松陵人叫法最为恰当……混堂。因为大伙混在一个池子里洗。 浴室门是向东的,进去是个账台,买票,其实没有票,你付了钱就进去。账台上收钱的是个本地人,络腮胡子爆眼睛,样子很凶,嗓门很大,一叫起来,混堂里面池子里泡着的人都能听到,只是隔得远,再加上要保温,不透气有回音,所以听起来只感觉嗡嗡的震耳。 再进去是个大休息厅,没有什么包厢什么的。 记得三面靠墙时三排躺床,中间还有几排躺床。 窗很高,上面钉着一大排木头桩子,桩头上翘,是挂衣服的。 进去就有服务员招呼你到个空位上,春节前去就没有空位了,只能合铺,最多时是三个人合一张铺,当时我年龄小,洗完就走,不占位,是最受人家欢迎的了。 上面挂衣服的架子看似乱排的,但服务员知道对应铺位。 特别是中间那几排,明明在西面,衣服却挂到了东面,自己有时是看也看不到的,但只要你往铺上一座,一声喊,人家马上把衣裤给你叉了下来并递过来。叉衣裤也有讲究,先挂裤子再挂衣服,裤子沿后腰处一翻,叉子一叉,上去了,衣服是叉在领子处,一挂一推,绝对不会掉下来。

0 阅读:0
孟优与趣事

孟优与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