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被曝要去深海非法挖稀土中国稀土管制下美国深海非法挖稀土事件剖析
事件背景与动机
中国自2025年4月起对七类中重稀土实施出口管制,这一举措给美国军工和高科技产业带来直接冲击。美国约80%的稀土依赖中国供应,像F - 35战斗机、核潜艇、制导系统等关键装备的制造都离不开稀土元素。为应对供应链断裂风险,美国盯上了海底金属结核(含镍、钴、铜及稀土),试图通过囤积来解决问题。
特朗普政府计划绕过国际规则,单方面开采太平洋克拉里昂 - 克利珀顿断裂带(CCZ)的深海矿藏。其战略意图明显,一方面想削弱中国在稀土供应链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要抢占深海资源开发主导权。
实施障碍与争议
法律争议
美国未批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UNCLOS),却依据国内法《深海海底硬固体矿物资源法》(1980年)开采国际水域资源,这明显违反了“人类共同继承财产”原则。国际海底管理局(ISA)也明确表示未经授权的开采属非法。而且,近40国(包括中、俄、欧盟)联合反对美国这一单边行动,认为其破坏了多边治理框架。
技术与成本难题
深海采矿技术难度极大,需突破5000米级作业技术,目前美国仅完成试验性开采,热液矿自动钻探技术尚未商业化。开采成本高昂,是陆地的3 - 5倍,每吨提取成本或超10万美元。即便开采成功,美国还面临缺乏稀土精炼能力的问题。全球90%的稀土精炼产能集中在中国,美国需将矿石运往中国加工,综合成本再增30% - 50%。
环境风险
深海采矿对环境的破坏不容小觑,可能破坏海底热泉生态系统,沉积物污染会导致生物多样性不可逆损失。研究表明,其生态破坏规模为陆地采矿的25倍以上,修复成本远超收益。
国际与行业反应
国际社会态度
联合国下属的ISA强调所有开采须经其监管,美国单边行动面临法律制裁风险。环保组织也强烈反对,绿色和平组织称其为“资源掠夺”,认为可能引发全球性生态灾难。
中国产业链优势
中国稀土优势显著,不仅储量占全球42%,更在于全产业链布局。从开采、分离提纯到高端应用(如永磁材料)都具备技术垄断优势,中国专利数量超美国2.3万件,精炼纯度达99.9999%。
美国策略的局限性
短期难解依赖
美国从勘探到量产至少需要10年时间,而中国已在深海采矿技术研发上加速。即便美国成功开采,仍需依赖中国加工,难以形成闭环供应链。
战略孤立风险
美国破坏国际规则的行为可能引发资源外交孤立,同时还会强化中国“国际秩序维护者”形象。
总结
全球稀土博弈本质上是技术与产业链的竞争。中国通过配额管理、技术升级和资源整合,将资源优势转化为规则制定权。美国若持续单边行动,不仅难以摆脱对华依赖,还可能因环境破坏与国际孤立付出更高代价。合作与多边治理仍是解决资源问题的关键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