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的贺子珍开口说话了,她接受记者王行娟采访,记者问:有人说你是 “神枪手”“百发百中”,还有人说你是“双枪女将”,是不是真的? 贺子珍微微一笑,解释说:“这些说法都不是事实哟!我的枪法并不好,打单枪都很勉强,怎么会打双枪呢?当时,在永新城头,打死两个敌人,有很大的偶然性哩,那是形势逼出来的,哪里是什么神枪手呀!” 1927年,年仅18的贺子珍随兄贺敏学在井冈山参加了永新暴动。在茅坪,贺子珍首次与毛泽东相遇,毛泽东当时已是秋收起义的领导人。尽管她对毛泽东的农民运动和文章早有所闻,但面对面的接触使她对这位领导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贺子珍的教养和才智很快获得认可,她被任命为前委秘书,开始协助毛泽东处理日常事务。她的工作能力和群众工作方式,尤其是她对知识的渴望和书写能力,让她在井冈山的群众中建立了良好的声誉。 1928年初,毛泽东和贺子珍一同前往象山庵进行社会调查。他们共同在山中采集食材,亦共同研讨料理之法。同年5月,他们在袁文才的撮合下正式结为夫妻,举行了一场简朴的婚礼。 井冈山尽管物质条件极为贫乏,但两人的精神生活却异常丰富。毛泽东喜欢在夜深人静时与贺子珍分享他的读书见闻及自己撰写的诗文。 1937年,长征的艰难和革命的重压使得贺子珍的身心受到了极大的考验。尤其是长征期间,贺子珍为保护队友受伤,留下了难以愈合的身体伤痛。当年8月,她决定离开延安前往上海接受治疗,且未采纳毛泽东的挽留。 1938年,贺子珍移居苏联,她在莫斯科的生活开始了新的篇章,但命运再次对她不利,她的儿子廖瓦因肺炎早逝。这一打击让她深刻反思了自己的冲动决定,她写信给毛泽东,试图重新建立联系。 1941年,毛泽东为了安慰她,将他的女儿李敏送到苏联与贺子珍团聚。 1947年,贺子珍结束了在苏联的生活,得到了王稼祥夫妇与罗荣桓夫妇的协助,安全返回中国,最初定居在哈尔滨。在这段时间,她的女儿娇娇也被安排到了毛泽东的身边,开始了新的生活与学习。 1950年,毛泽东寄出了一封亲笔信给贺子珍,信中表达了对娇娇的喜爱和对贺子珍的关心,并说明了身体的重要性和革命工作的优先顺序。 1959年,在庐山会议期间,曾志计划前往南昌访问,并得知贺子珍亦在该地安居。贺子珍对曾志的来访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并询问是否有机会见到毛泽东。曾志确认了她的疑问,但出于对贺子珍情绪考虑,未提及毛泽东同在庐山的事实。 回到庐山后,曾志向毛泽东汇报了与贺子珍的会面。毛泽东对此感到意外,并询问了贺子珍的近况。毛泽东随后表示希望与贺子珍见面,随即指派汪东兴安排此事。 杨尚奎的夫人水静前往南昌,邀请贺子珍前往庐山休息。贺子珍对此邀请感到高兴,并表示感谢对方的关心。 在庐山的客厅中,贺子珍与毛泽东的会面,虽然没有长时间的对话,却是两人22年来的首次也是最后一次见面。 1976年9月,毛泽东逝世。随着时间的推移,贺子珍的健康状况日益恶化,她因此表达了一个愿望:希望能亲自前往北京,参观即将对外开放的毛主席纪念堂。她的女儿李敏便立刻联系了邓小平,希望能为母亲实现这个心愿。 1979年9月3日,中央政府安排了专机,将贺子珍接送到北京。9月8日,即毛泽东逝世三周年之际,贺子珍在李敏和女婿孔令华的陪同下,来到了毛主席纪念堂。她在毛泽东的铜像前,缓缓放下了事先准备好的花圈,并流下了难以抑制的泪水。 随后的岁月里,贺子珍的身体状况进一步恶化。尽管许多老朋友和亲人频繁来访,通过电话或亲自探望,她的病情却未见好转。1984年4月,孔令华正在照顾同样身体不适的李敏,突然接到中央办公厅的紧急通知:贺子珍病危。他们迅速赶往上海,直接前往华东医院。在医院中,李敏看到母亲虚弱的模样,悲痛欲绝。 贺子珍的病情有过暂时的好转,她在清醒时刻,看到病房中聚集的亲友们,露出了一丝微笑。然而,好景不长,她的病情再度恶化,体温急剧升高,最终陷入昏迷。尽管医护人员竭力抢救,但她终究未能挽回生命。1984年4月19日,贺子珍逝世,享年75岁。 贺子珍的去世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鉴于她的历史地位和对国家的贡献,邓小平亲自指示,中央领导人都应向她送花圈,并确定她的骨灰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4月25日,她的遗体被火化,而中央派出的专机将她的骨灰运回北京,安放于革命公墓。
晚年的贺子珍开口说话了,她接受记者王行娟采访,记者问:有人说你是 “神枪手”“百
品古观今呀
2025-04-16 11:08:27
0
阅读: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