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2005年,汪道涵病逝后,一张罕见的留影,照片中的他躺在鲜花丛中,被白色和粉色的鲜花簇拥着,神态非常安详。 2005年,汪道涵病逝后,一张照片悄悄在网络上流传开来。他躺在鲜花丛中,白色和粉色的花朵簇拥着他,神态安详得让人动容。这张罕见的留影,像是他一生的缩影,平静却充满故事。 汪道涵1915年出生在安徽嘉山县,那时候家里条件还不错,父亲是个有名的读书人。小时候的他就特别聪明,特别爱读书,耳濡目染之下,他打小就立了个大志向——要为国家做点啥。1931年,日本侵略中国,民族危在旦夕,16岁的汪道涵坐不住了。他组织同学走上街头,喊着口号抵制日货,那股子热血和胆量,真不是一般少年能有的。 1932年,他考上了上海交通大学,开始了大学生活。在学校里,他不光埋头读书,还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后来,他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走上了革命的路。1933年,因为组织活动暴露,他被国民党抓了起来,差点丢了命,幸亏党组织想办法把他救了出来。这事儿没吓倒他,反而让他更坚定了信念。 抗战爆发后,汪道涵去了延安,1938年加入了新四军,开始了真正的战斗生活。在新四军里,他干过战地服务团的领导,负责宣传和组织工作,跑遍了皖东的大大小小地方。1940年,他当上了嘉山县县长,带着当地老百姓一起抗日。那时候条件艰苦,但他愣是靠着聪明才智和领导能力,把抗战工作干得有声有色。 也就是在这段烽火连天的日子里,他认识了戴锡可,一个同样投身抗日的女战士。两人因为共同的理想走到了一起,后来结了婚。戴锡可还给他生了个儿子,叫汪致远。夫妻俩在那种艰难的环境里互相支撑,一起为新中国的未来拼搏。可惜,戴锡可身体不好,长期劳累拖垮了她,1965年她去世了,才47岁。汪道涵心里那份痛,估计一辈子都没放下。 新中国成立后,汪道涵的才华得到了更大的舞台。他干过上海市副市长,还当过国家计委副主任,参与了不少经济建设的大事。那时候国家百废待兴,他忙着制定计划、推动发展,真的是把一腔热血都洒在了岗位上。别看他是个大领导,平时为人特别低调,做事踏实,从来不搞花架子。 到了晚年,他本来可以安享晚年,但他又接了个更重的担子——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1987年,台湾的蒋经国放开了探亲政策,两岸关系有了点缓和的苗头。汪道涵一看,这是个机会啊,得抓住!从那时候起,他把后半生的精力都投入到了两岸和平的事业里。 1991年,汪道涵当上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开始正式挑起两岸交流的大梁。1993年,他跟台湾的代表辜振甫在新加坡见面,搞了个“汪辜会谈”。这可是1949年以来,两岸高层第一次以民间身份坐下来好好谈,意义大得不得了。会谈里,汪道涵靠着自己的智慧和眼光,推动了不少合作的达成。那一刻,他成了两岸关系史上绕不过去的人物。 别看他在外面风光,家里的事儿也不少。戴锡可去世后,他跟孙维聪结了婚,还生了个小儿子叫汪雨。后来孙维聪病了,瘫了好几年,汪道涵一直守在身边照顾她,直到她69岁去世。他这辈子,感情上没少经历坎坷,但每一次他都没退缩。 2005年,90岁的汪道涵在上海去世了。走的时候,他躺在一堆鲜花里,白色和粉色的花围着他,照片里那张脸平静得让人心里一颤。这张留影传到网上后,大家看了都感慨,这老头儿一辈子没白活。他的故事,从抗日战场到两岸会谈,从家庭的悲欢到国家的重担,哪一件拎出来都够让人唏嘘的。
这是2005年,汪道涵病逝后,一张罕见的留影,照片中的他躺在鲜花丛中,被白色和粉
幻影织语
2025-04-16 11:11:1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