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美国军费占世界军费的40%,武器却没怎么更新呢?说出来可能不信,美军是真没钱换,因为一包螺丝都得9万美元。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表面上看,美国的军费是全世界最高的,按理说应该可以持续不断地推出新一代战机、战舰和高端装备,但军费的使用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高效。 一方面,大量的预算被分散在遍布全球的军事基地运维、人员薪资、医疗保险、后勤系统以及庞杂的军工合同中;另一方面,军工采购体系的层层外包、层层审批,催生了天价成本。 最典型的例子是军备采购中的离谱报价,一包看似普通的螺丝被报出9万美元,这不仅不是个别案例,而是一种长期存在的系统性问题,原因并非是材料有多先进,而是由于流程冗长、承包商层层转包以及缺乏有效监督,成本被人为抬高数倍甚至数十倍。 这种“黑洞式”的军费运作方式,使得真正用于武器装备更新的资金大打折扣,许多本该优先列装的新式装备被延迟或缩水,而老旧装备只能延年续命,继续服役。 美国军队目前正处于一种更新与退役并行的尴尬期,从2021年至2024年,美军虽然下水了部分新舰艇——包括5艘驱逐舰、7艘濒海战斗舰和1艘两栖舰——但与此同时,退役舰艇的数量却远远超过建造速度。 单2023财年就退役了24艘军舰,而2024至2027年,每年计划退役的军舰数量都在13艘以上,相较之下,新舰建造速度显得捉襟见肘。很多旧型号如“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和“伯克I”驱逐舰,原计划应在十年前退出历史舞台,如今却依然承担着一线任务。 空中力量方面的境况更显被动,以F-35战机为例,这是美军重点打造的新一代战机。然而近年来的采购和交付量却在下滑:2021年交付150架,2022年增加到169架,但2023年锐减至仅98架。 而退役计划却十分激进:2024财年申请采购95架飞机,却计划退役多达310架,这种“一进三出”的结构性矛盾,使美军面临“装备空心化”的危险,即便F-35等新型战机看似先进,也难以弥补整体战力的空缺。 除了内部机制的问题,美军还受到战略转型和国际局势的双重夹击,自冷战结束后,美国长期维持以“反恐”为核心的军事部署体系,如今面对中国、俄罗斯等传统大国的崛起,不得不调整其战略重心。 例如,美军高层已认识到中国在军事建设方面的快速进步,印太司令部原司令阿奎利诺曾公开表示,在他任职的三年内,中国新造400多架战机、20艘大型舰艇,导弹库存翻倍,形成了区域内前所未有的压力。 而美军在亚太的兵力投送和补给体系却仍沿用冷战时期的模式,导致战略应对显得力不从心,同时,美军还承担了大量对外军事援助和全球维稳任务,如支持乌克兰、援助以色列、维持中东地区驻军等,使得军费进一步被稀释,难以集中投入核心装备的研发与量产。 更深层的障碍在于军工复合体的根深蒂固。在美国,军工企业与国会、五角大楼之间形成了一张盘根错节的“铁三角”关系网,军费的分配早已不是单纯的“按需拨款”,而是牵涉到数以百计的议员选区、企业利益与政治承诺。 每一次预算申请,都伴随着密集的游说与交易,例如,为保住某地的造船厂或飞机制造厂,议员们会提出各种附加条款,使得某些已经过时的项目被继续拨款维持,而新项目则因预算有限被无限期拖延。 曾有两次美国军费审计尝试进入军工账本深处,结果负责审计的人员接连“意外身亡”,事件至今未有公开透明的调查结果,这类事件的存在,本身就折射出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军费不是简单的国家安全问题,更是一场牵涉多方势力的政治与经济博弈。 美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国家之一,但其“强大”背后正隐藏着一系列结构性的问题,在中国、俄罗斯等国家加速推进现代化武器的同时,美国若不能及时改革其军工体系与预算结构,其所谓“全球第一”的军力地位或许终有一天会走向衰退。 未来的战争,不仅是火力与技术的比拼,更是效率与系统能力的较量,如果美国继续在预算迷宫中自我消耗,那么它所引以为傲的军工帝国,或许将成为一座空中楼阁。
中美军力差距有多大?中美两国的军事到底孰强孰弱,差距又在哪里呢?先看一组硬核数
【1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