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一代名将郑维山最终因为生活低头了,他给昔日领导人徐向前写了一封信,信中恳切请求徐向前借粮食给他维持衣食,一向好脾气的徐向前大怒,随后一通电话连吵带骂。 徐向前那个气啊,有困难也不知道早点说,非得坚持不住了才开口,看完信之后当即就找人去办这件事。 从战火中拼杀出来的情谊,是不会因为距离的远近或是时间的长短而出现变故,对于自己昔日的下属,徐向前始终都是十分惦记的。 他们两人初次相识是在1930年的时候,那时的郑维山还并不是后来的名将,而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小子,才刚刚满15岁,满脸的稚气,但对自己所坚持之事,却是无比坚定。 徐向前一眼就看中了这个小子,就把郑维山安排在自己身边做了一个传令员,郑维山本人也是十分机灵。 在他没加入红军之前,其实就已经在有意无意的做着地下相关的工作,待在徐向前身边时也学会了更多,军事才能也充分展现了出来。 从一个普通红军,到后来成为了一个十分出色的指挥官,郑维山能走到这一步,也和徐向前的培养有着极大关系。 在许多场战役中,郑维山都有着十分亮眼的表现,毛主席还曾经说过一句“南有许世友,北有郑维山。” 仅从这一句话,就能看出毛主席对郑维山的重视程度,毕竟能和许世友相提并论的还真不多,而郑维山就是一个。 在抗美援朝中,郑维山也表现出了自己出色的军事才能,对战争的胜利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虽然后期郑维山和徐向前并没有太多联系,不过他们两个人的关系一直都很好,徐向前也十分关心郑维山的境况。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时候,那时候的郑维山已经是五十多岁了,在工作上也基本上不再参加主要工作。 而且当时时局敏感,郑维山也察觉到了危机,在工作上十分谨慎,可也架不住有心人陷害。 在1971年的时候,他也受到了影响,被送到了乡下农场进行改造,知青下乡应该都是知道的,每天都需要干活。 但郑维山的生活更难一些,就连行动也是十分受限,农场的环境也极为艰苦,不仅要参加劳动改造,还要接受监管人员的谈话。 不过郑维山都一一挺了过来,这样近乎软禁的生活持续了八年之久,在1979年的时候终于回到了北京。 但是回去后的生活却也并不好过,首先要面临的就是家人的生活问题,在城里生活不仅要钱还要票,他的工资完全不够家人生活。 实在没办法,他就给徐向前写了信,那时虽然郑维山回到了北京,但也只是恢复了自由,在待遇上是没有恢复的,吃饭问题更是全靠农场寄过来的粮票。 而他写信给徐向前,也是着重汇报了自己的思想觉悟,以及近日情况,想要尽快查清旧案,好让他们一家的生活能够好些。 徐向前对此事十分重视,但也知道组织的规矩,必须要对国家和人民负责,不可能他一句话就直接让手下去办,必要的调查还是要有的。 不过先要解决的还是郑维山的生活问题,徐向前虽然生气,但他也很清楚,如果不是实在走投无路,郑维山是绝对不会给他写信的。 不仅是郑维山,和他有着相似境况的人也有很多,徐向前也是立即着手处理这些事情,老干部待遇的制度问题也逐渐得到了改善。 在1982年的时候,郑维山身上的冤屈终于洗清,那些年的工资以及补贴也是尽数发放给郑维山,郑维山看着这些东西,眼底也闪着泪光。 后来的他被任命为兰州军区司令员,更是为军区培养了不少优秀的人才,同时也没有忽略兰州的环境发展。 虽然历经磨难,但郑维山对党,对国家的感情从来没有变过,即便是在死前,他心心念念的,也是国家的发展问题。 对他们这些老革命来说,自己如何不重要,重要的是国家能不能更好,这正因为有他们这样无私的人,我们的国家才会发展的越来越好啊! 主要信源:(西部文明播报——《原北京军区司令平反后生活困难,徐向前严令总政主任:不要踢皮球》)
彭总本来确是想杀人立威的,毕竟四野横扫南中国以后,多少有点骄兵悍将的的意思,如果
【16评论】【41点赞】
伟岸
致敬先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