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地下党成员黄旭潜入警察局档案室,偷偷拿走了17份特务资料。谁知第二天他被发现了,但特务却并没有告发他,反而保持了沉默。
解放前夕的上海,国民党的统治摇摇欲坠,特务头子毛森如同困兽犹斗,疯狂地迫害进步人士。
在上海市警察局内部,一场惊心动魄的地下斗争正在上演。
黄旭,一名中共地下党员,肩负着特殊使命,潜伏在上海市警察局人事室第三股。
他的公开身份是科员,或者股长,直接接受地下党负责人蔡东园的领导。
毛森的残暴,人尽皆知,他滥杀无辜,勒索赎金,即使收了钱,也照样处决犯人,在他的眼里,人命如草芥。
为了获取特务名单,以便解放后能够迅速缉拿这些罪犯,黄旭决定冒险潜入档案室。
这是一项九死一生的任务,稍有不慎,就会暴露身份,惨遭杀害。
黄旭深知此行的危险,但他没有退缩,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甚至提前托付蔡东园,如果自己不幸牺牲,请他照顾家人。
行动当天,黄旭像往常一样,来到人事室上班。
他装作需要借阅公文的样子,找到了档案员,提出了查阅档案的要求。
档案员并没有怀疑黄旭的身份,毕竟,黄旭是人事室的老人了,平时工作也很认真,只是觉得有些奇怪,黄旭平时很少来档案室,今天怎么突然要查阅档案了?
黄旭耐心地向档案员解释,说自己需要查阅一份重要的文件,涉及到人事调动,必须亲自核实。
档案员听了黄旭的解释,觉得也在情理之中,便答应了他的请求。
黄旭趁档案员离开卡档室的机会,迅速潜入,找到了存放特务人事档案的卡片柜,打开柜子,迅速地翻找起来。
时间紧迫,黄旭不敢有丝毫的耽搁,如果被发现,后果不堪设想。
终于,黄旭找到了目标,取走了17张特务人事卡片,这些卡片上,详细记录了特务的照片、姓名、住址等关键信息。
黄旭迅速将卡片藏好,然后离开了档案室,回到了自己的办公室。
强压着内心的激动,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继续工作。
当天晚上,黄旭将卡片,交给了地下党负责人蔡东园,蔡东园立即组织人员,对卡片进行了复制备份。
蔡东园对黄旭说,这些卡片非常重要,是解放后抓捕特务的关键证据,让黄旭务必小心谨慎,确保万无一失。
第二天,档案员清点档案时,发现少了17张卡片,顿时吓得魂飞魄散。
卡片丢失,可不是一件小事,如果被毛森知道,肯定会大发雷霆,严惩不贷。
档案员知道毛森的手段,担心自己会被牵连处决。
怎么办?是如实上报,还是隐瞒不报?档案员陷入了两难。
他思来想去,最终决定隐瞒不报,心里清楚,国民党大势已去,解放军随时都有可能打过来。
如果因为卡片丢失的事情激怒了毛森,很可能会引发内部混乱,影响到自己的生存。
更重要的是,档案员也意识到,自己不过是一个小人物,即使上报了,也无济于事,毛森是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可疑的人的。
于是,档案员选择了沉默。
与此同时,蔡东园也为黄旭的安全担忧,还建议黄旭,冒险将卡片原封不动地放回。
黄旭犹豫了,这样做,风险极大,一旦被发现,就前功尽弃了。
但蔡东园认为,这是最稳妥的办法,他分析说,档案员已经选择了隐瞒不报,说明他不想把事情闹大。
如果黄旭能够将卡片放回,就可以消除档案员的疑虑,避免暴露。
黄旭听从了蔡东园的建议,决定冒险一试。
利用工作的便利,再次潜入了档案室,将卡片原封不动地放回了原处。
幸运的是,档案员并没有发现黄旭的行动。
就这样,黄旭化险为夷,成功地完成了任务。
那么,毛森为什么没有追查卡片丢失的事情呢?
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毛森当时正忙于应付解放军的进攻,无暇顾及这些小事。
第二,毛森也意识到国民党大势已去,他更关注的是如何,维持特务系统的稳定,为自己留一条后路。
第三,毛森可能也想通过“纵容”小事,来换取特务对其忠诚度的最后信任,为撤退做准备。
无论出于何种原因,毛森的“宽容”,都为黄旭的行动,提供了有利条件。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
黄旭因功被调入公安局,参与警察系统接管工作,并担任人事股股长。
那17张卡片,为后续抓捕特务提供了关键情报。
黄旭的行动,是中共地下党,在解放前夕进行的一次,成功的秘密斗争,体现了中共地下党“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的策略,通过个体牺牲换取集体胜利。
档案员的沉默,以及毛森的权衡,也反映了在极端环境下,人性的挣扎与利益权衡,历史,也并非全然非黑即白。
用户18xxx59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