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徐州铜山姑娘胡贤华被以“流氓罪”的罪名被判处死刑。胡贤华的罪名说起来很可笑,她仅仅是因为同时与三名男青年谈恋爱,便被热心的人民群众举报到公安机关,而公安机关当时正在为完成严打任务拉人头。于是胡贤华便被立即批捕了,但是她没有惊慌,直到开公审大会的时候,胡贤华都没有觉得自己会有什么事情。 胡贤华,1983年时不过是徐州铜山一个普通的农村姑娘,没啥特别背景,也不是什么坏人。她那所谓的“流氓罪”,说白了就是跟三个男青年同时处对象。这在今天看来,顶多是个感情问题,道德上可能有人会指指点点,但绝对不至于上升到犯罪,更别提死刑了。可在1983年的中国,这事儿却被硬生生扣上了“流氓罪”的帽子。啥叫“流氓罪”?当时法律上定义挺模糊,大到强奸抢劫,小到打架斗殴,甚至生活作风问题,都能往里装。胡贤华这案子,显然属于后者,可结果却是最重的惩罚。 她被抓的起因也很简单,就是群众举报。那个年代,群众运动风气浓,大家都爱盯着别人家的锅碗瓢盆。胡贤华跟三个男青年谈恋爱,可能在村里传得沸沸扬扬,有人看不惯,觉得她作风不正,就跑去公安机关告了。公安这边呢,正赶上“严打”,也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抓了再说。胡贤华就这样稀里糊涂进了局子,连她自己都没当回事,直到公审大会开起来,她才发现大事不妙。 要搞懂胡贤华为啥会被判死刑,得先说说1983年的“严打”。那年头,中国刚改革开放没多久,社会治安有点乱,犯罪率上升,上面就决定来个大动作。1983年8月,全国开始“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简称“严打”。目标是啥?就是要把那些犯罪分子一网打尽,震慑社会,给老百姓安全感。出发点是好的,可执行起来就走样了。 “严打”有个特点,叫“从重从快”。啥意思?就是判得重,判得快,甭管证据够不够,案子清不清楚,只要能抓人,能定罪,就往狠里整。当时公安机关压力山大,每个地方都有任务指标,得抓够一定数量的人,破够一定数量的案子。不然领导脸上挂不住,考核也过不了关。于是,像胡贤华这种本来不该上死刑台的案子,就被硬生生推上去了。她成了指标下的牺牲品,说白了,就是被拉来凑数的。 胡贤华的悲剧,不光是公安机关的问题,群众的态度也脱不了干系。那时候的中国,农村思想还很保守,尤其是对女性的要求特别严。男人三妻四妾没人管,女人要是作风有点“出格”,立马就被戳脊梁骨。胡贤华同时跟三个男青年谈恋爱,在村里肯定招了不少闲话。加上“严打”期间,大家都被动员起来“抓坏人”,有些人可能觉得举报她是“正义之举”。这种社会风气,把胡贤华推向了绝路。 其实,群众举报背后还有个原因,就是那会儿生活太单调了。1983年的农村,没啥娱乐,大家没事就爱嚼舌根。胡贤华的事儿一传开,成了茶余饭后的谈资,有人看热闹不嫌事大,直接就告到公安去了。她自己可能压根没意识到,这点小事会要了她的命。 胡贤华被抓的时候没慌,甚至到公审大会都没觉得自己会有啥事,这点挺耐人寻味。她为啥这么淡定?可能有几个原因。一来,她觉得自己没干啥伤天害理的事儿,谈恋爱在她眼里就是个人自由,没啥大不了。二来,她可能压根不知道“严打”有多狠,以为顶多挨顿批评就放了。毕竟,她又没偷没抢,咋也想不到会判死刑。可惜,她低估了那个时代的疯狂,也高估了法律的公正。
1983年,徐州铜山姑娘胡贤华被以“流氓罪”的罪名被判处死刑。胡贤华的罪名说起来
墨舞风华姿
2025-04-16 18:24:40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