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一年消耗那么多进口大豆,为何农民不大力发展种植大豆?就一个原因,缺口太大。 世界上,大豆只有两个买家,一个叫中国,一个叫其他国家。而中国的购买力,远胜其他国家的总和。也就是说,世界三个大豆主要出口国,就是给咱们服务的。 中国为啥每年要进口 1 亿吨大豆?这事儿得从全球大豆市场的 “食物链” 说起。咱们先看组数据:2024 年中国大豆进口量 1.05 亿吨,而全球最大的三个出口国 —— 巴西、美国、阿根廷加起来,一年也就勉强能凑出 3.68 亿吨大豆。 这三个国家的产量几乎全被中国 “包圆” 了,剩下的小国家出口量连 100 万吨都不到,根本不够塞牙缝。 回头看看咱国内,为啥农民不跟着多扩点大豆种植呢?这里面的账得从土地说起。咱中国虽说国土面积大,但适合种地的地儿就那么些,而且这些地还得优先保障 “口粮安全”。水稻、小麦、玉米这三大主粮,那是老百姓每天都要吃的,国家得把这些地紧紧攥在手里,确保饭碗里的粮食自己能说了算。 您想啊,要是把种主粮的地腾出来种大豆,万一主粮产量受影响,那可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事儿。就好比家里买菜,肉和菜都得买,但得先保证有足够的米和面,剩下的钱才能琢磨着买点肉,道理是一样的。 再说大豆本身的 “产量劣势”。咱国内的大豆品种,单产跟国外比起来差不少。美国、巴西那边,地广人稀,大规模机械化种植,而且人家种的大多是高产品种,一亩地能产三四百斤大豆。咱国内呢,农民种大豆,一亩地也就二百来斤的产量,同样一块地,种玉米能收上千斤,种大豆连零头都不到。 农民种地讲究个经济效益,同样的地,同样的辛苦,种大豆挣得少,自然就没多少人乐意把精力投在这上面。您说要是您种地,是愿意种亩产高、收入稳的作物,还是选亩产低、风险大的呢?肯定得算算账不是? 还有成本的事儿。国外的大豆,不光产量高,成本还低。人家大规模种植,机械化程度高,从播种到收割,人工成本低得很。而且人家还有政府补贴,大豆运到中国港口,价格比咱国内农民种出来的还便宜。咱国内农民要是硬着头皮扩产,就算种出来了,成本下不来,卖不上价,辛辛苦苦干一年,说不定还赔钱,这谁受得了?市场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哪儿便宜哪儿划算,大家自然就倾向于进口了。 另外,大豆的用途也决定了它在种植结构里的 “配角” 地位。咱进口的大豆,绝大部分不是直接给人吃的,而是用来榨油和生产豆粕。榨完油剩下的豆粕,是养殖业的 “黄金饲料”,猪啊牛啊鸡啊吃了长膘快,产肉产蛋多。咱国家养殖业规模越来越大,对豆粕的需求就像个无底洞,每年得几千万吨豆粕才能喂饱这些畜禽。 要是靠国内种大豆来满足豆粕需求,那得多少土地啊?算笔账,1 亿吨大豆能产出约 8000 万吨豆粕,要是咱自己种,按国内单产算,得好几亿亩地,这相当于把大半个东北的耕地都种上大豆,可东北还得种玉米、水稻呢,哪儿能全给大豆腾地儿? 还有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咱国家的农业政策一直把保障主粮安全放在首位。主粮要是依赖进口,那饭碗就端不牢了,当年大豆进口刚开始放量的时候,国家就明确,主粮必须自给自足,大豆这种非主粮作物,可以适当靠进口。 这么多年下来,形成了稳定的供应链,国外的大豆源源不断进来,国内农民也就没必要冒险去抢占这块市场了。而且从全球贸易的角度看,咱用相对便宜的价格进口大豆,把土地腾出来种更需要的主粮,其实是一种更高效的资源配置。 有人可能会说,那咱能不能提高大豆补贴,鼓励农民多种点?其实这些年国家也在尝试,比如在东北一些地区推广大豆种植补贴,但效果有限。为啥?刚才说的那些硬伤没解决:土地就那么多,补贴再高,农民算下来还是不如种玉米、水稻划算;单产提不上去,成本降不下来,竞争力还是弱。再说了,全球大豆市场波动大,国外一旦丰收或者减产,价格就像坐过山车,农民跟着市场走,风险实在太大。 这么一圈捋下来,您就明白了,不是咱农民不想种大豆,实在是国内的土地、产量、成本这些现实条件摆在这里,缺口又大到必须靠进口来填。咱现在的情况就是,用全球相对稳定的大豆供应,支撑起国内庞大的养殖业和食用油需求,同时把有限的土地留给最关键的主粮作物,这其实是一种权衡后的最优解。 当然了,国家也没完全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这些年也在搞大豆育种攻关,提高单产,探索轮作模式,慢慢缩减缺口,但这是个长期的事儿,急不得。毕竟吃饭这事,得稳当,得长远打算。
我国一年消耗那么多进口大豆,为何农民不大力发展种植大豆?就一个原因,缺口太大。
梦里花落的回声谷
2025-04-16 18:29:20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