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河财经】文科的苦日子还在后面。文科就业出了问题,导致大学专业的衰落,但这只是表象,背后是文化,分配,伦理的大滑坡 你发现没?现在有的地方无人出租车,方向盘后面空荡荡的,可谁见过公开讨论这玩意儿撞了人该谁赔?去年深圳萝卜快车出事故,全网吵了三天三夜,结果你猜怎么着?三页A4纸的《责任认定白皮书》往官网一挂,这事儿就算翻篇了。那些本该由社会学家、伦理学家牵头的大讨论,全被压缩成技术参数说明书 文科岗位像是连接社会的毛细血管,现在全被智能算法取代了。就拿某头部车企来说,去年裁撤了整个用户调研部,换成AI情绪分析系统。以前二十多人的团队走访社区、组织座谈会,现在服务器里跑几行代码就能生成十万份"用户画像"。老一辈总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可现在的科技公司觉得,诸葛亮来了也得给云计算让路 看看高校这两年动作就懂了。清华把哲学系缩成研究院,中科大直接砍了英语专业。可你猜这些腾出来的编制给了谁?全塞进了人工智能实验室。不是说科技发展不好,但咱得摸着良心问:当所有社会议题都变成技术参数,谁来守护那些算不清理还乱的人情世故?前阵子某无人车在暴雨天为避让孕妇急刹车导致连环追尾,算法选择瞬间登上热搜,可评论区连个正经伦理学教授的影子都见不着 文科真正的危机不是饭碗被抢,而是正在丧失"柔软对话"的能力。去年某地搞智慧城市听证会,请了三十位程序员,就两个社会学研究生旁听。结果方案里把菜市场全改成无人超市,要不是大爷大妈们举横幅抗议,差点就真把人间烟火浇灭了。这让我想起老话说的"剃头挑子一头热",技术狂奔的列车要是甩掉了人文关怀,迟早要栽进沟里。 有人要杠了:文科生自己不争气怪谁?这话对也不对。十年前北大中文系学生还能辅修计算机进大厂,如今企业张口就要"五年Python经验"。可你见过几个码农岗位要求必读《理想国》?这种畸形的供需关系,活生生把文科逼成了装饰品。就像菜市场的大白菜,明明家家户户都需要,可人人都嫌它卖不上价。 更吊诡的是,明明需要文科生的地方多的是。去年某市搞老旧小区改造,设计师全按数据建模来,结果无障碍通道修得轮椅根本转不过弯。最后还是社区工作者带着学生挨家挨户量尺寸,才没闹出笑话。这些润物细无声的活计,AI暂时还真干不了。可现实是,街道办今年招聘,明晃晃写着"计算机相关专业优先"。 说到底,文科存亡早不是专业冷暖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愿不愿意为"人的温度"买单。当技术伦理委员会坐满工程师,当政策听证会只剩PPT翻页声,我们正在亲手建造一个精密却冰冷的未来。就像老木匠说的:"刨子再快,也得留三分人情味。"各位看官觉得呢?你们愿意生活在全是代码算法的世界里,还是给文科生留把椅子?
弟弟大学挂科八门我妈让我找人解决
【1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