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品牌这几年的发展,和各个品牌不停加速创新有直接的关系。
但我最近密集看了很多新车之后的感觉是,不停的加速对于这些厂商来说,也逐渐出现起副作用。
传统的“开发验证”,更多聚焦于工程技术范畴,这些验证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通过不知疲倦的工作和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来节省时间。
但我越发感觉到,汽车这种大宗商品,其实还存在一种社会意义上的验证,比如,一种设计可能在技术上是稳定、安全的,但是可能人性化上是得不到消费者认同的,还比如,一些场景并不在传统整车测试的范畴中,但可能因为一些车辆事故等引发社会层面的广泛共识。
在传统汽车行业的节奏中,这些问题也会慢慢暴露,但暴露的早的,在开发中就修正了,暴露的晚的,也在中期改款中规避了。
但是我们现在的节奏快到,前面车的问题刚出来,后一辆甚至后两辆车都做完了……
那受害者是谁?是可能销量受挫的厂商?还是投资受挫的资本?其实还是买了这些产品的用户……毕竟有些品牌可能都没了,车还在。
前几天和一个厂商的产品经理聊到某品牌,他说之前某倒闭的品牌被戏称为“供应商实验田”,我挺不想用户们也成为实验田的。
也许有一天大家会真的开始思考,这个行业的“创新”,真的需要这么快吗?
我们真的需要一个季度就换一个内饰布局、一个门把手样式、一个智驾体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