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为什么不直接称帝?第一次不说了,实力不够。第二次核心问题,没儿子。 多尔衮

墨舞风华姿 2025-04-17 23:23:13

多尔衮为什么不直接称帝?第一次不说了,实力不够。第二次核心问题,没儿子。 多尔衮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十四子,生母是努尔哈赤的宠妃阿巴亥。他打小就不是娇生惯养的主儿,跟着父亲在边疆摸爬滚打,见惯了生死。1626年,努尔哈赤去世,阿巴亥被逼殉葬,年仅14岁的多尔衮眼睁睁看着母亲走上绝路。这事对他打击不小,也让他早早学会了在乱世中求生存。 皇太极死的时候,清廷乱成一锅粥。顺治帝才六岁,啥都不懂,权力全在几个大佬手里。多尔衮虽然有兵有权,但那时候的局势对他来说并不稳。清朝有个八旗制度,各旗主都有自己的地盘和人马,尤其是两黄旗,那是皇太极的铁杆亲信,势力强得不行。济尔哈朗作为另一位辅政王,跟多尔衮也是半斤八两,谁也不服谁。 如果这时候多尔衮跳出来说要当皇帝,估计立刻就得打起来。两黄旗的将士死忠于皇太极的血脉,济尔哈朗也不会让他轻易得逞。内战一开,多尔衮未必能赢,就算赢了也得元气大伤。所以他没硬来,而是先稳住阵脚,慢慢收拾对手,等着更好的机会。 到了顺治初年,多尔衮的权力已经没人能撼动。济尔哈朗被他挤走,两黄旗的势力也被削弱,朝堂上几乎全是他的声音。按理说,这时候称帝是水到渠成的事,可他还是没动。为什么?核心问题就在于——他没亲生儿子。 在那个年代,皇帝不光是个人的事,更是家族和江山的象征。多尔衮只有一个女儿,儿子一个也没有。后来他虽然从弟弟多铎那儿过继了个儿子叫多尔博,但这孩子年纪小,能不能扛起大旗谁也不知道。更关键的是,多尔博不是他亲生的,血脉上差了一层,多尔衮心里多少有点不放心。 称帝可不是闹着玩的,那是拿命去赌。一旦他登基,必然会有人跳出来反对。两黄旗、济尔哈朗这些老对手,表面上服软,背地里可没少盯着他。孝庄太后也不是省油的灯,肯定不会坐以待毙。如果多尔衮成功上位,可身后没个靠谱的接班人,他死了之后怎么办?多尔博能不能压住局面?皇位会不会落到别人手里?这些问题他不可能没想过。 所以,多尔衮算了一笔账:与其冒着天大的风险去抢个虚名,不如老老实实当摄政王,既能享受实权,又不用担那么大的风险。没儿子的硬伤,让他只能退而求其次。 没子嗣这事,对多尔衮的影响可不只是面子问题。在封建社会,皇帝的儿子是政权稳定的保障。没有亲生儿子,多尔衮的权力传承就成了个大麻烦。多尔博虽然被过继过来,但毕竟不是亲生的,将来能不能服众,谁也说不准。而且多尔博那时候还小,真要接班,估计得靠别人扶着,可多尔衮的嫡系人马里,没几个能挑大梁的。 再看看他周围的情况。他的弟弟多铎死得早,哥哥阿济格虽然能打,但脑子不够用,靠不住。真正能帮他的,只有谭泰一个人,可这点力量跟两黄旗比起来,太单薄了。多尔衮要是称帝,死了之后,他的家族和支持者估计得被收拾得干干净净。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他死后没多久,顺治帝就翻脸,把他的爵位、荣誉全给剥了,家族也跟着倒了霉。 还有一点,多尔衮跟顺治帝的关系越来越僵。顺治帝小时候没啥威胁,可长大了就不一样了,开始对这个大权独揽的叔叔不满了。孝庄太后在后面撑腰,母子俩的力量逐渐壮大。多尔衮如果称帝,等于是跟他们彻底撕破脸,到时候内忧外患一起爆发,他能不能扛得住还真不好说。 除了没儿子,孝庄太后和顺治帝的成长也让多尔衮投鼠忌器。孝庄是皇太极的妻子,政治手腕一流。她在顺治帝小时候,跟多尔衮表面上合作,实际上一直在暗中布局。有人说她和多尔衮关系不一般,但这没啥真凭实据。唯一能确定的是,孝庄绝不会让多尔衮把皇位抢走。 随着顺治帝慢慢长大,他开始有点自己的主意,不想老被多尔衮压着。孝庄趁机培养势力,尤其是拉拢两黄旗,给儿子铺路。多尔衮要是这时候称帝,等于直接跟这对母子开战。孝庄有两黄旗撑腰,顺治帝又是正牌皇帝,天生占着理,多尔衮就算再厉害,也得掂量掂量能不能斗得过。 历史没给他翻盘的机会。1650年,多尔衮在打猎时突然去世,年仅39岁。他一死,顺治帝立刻动手,把他的功绩抹了个干净,连坟都被刨了。这结局看着挺惨,但也说明多尔衮的选择有他的道理——他要是真称帝了,可能下场更糟。

0 阅读:0
墨舞风华姿

墨舞风华姿

墨舞风华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