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在南海做深潜试验时,顺道回了趟家,探视自己的母亲,95岁高龄的老母亲,望着自己的儿子,说不出一句话来。 黄旭华,这个名字如今家喻户晓,可他的人生起点却很普通。1926年,他出生在广东汕尾一个平凡家庭,祖籍揭阳。父亲是乡间医生,母亲操持家务,日子过得紧巴巴。小时候的黄旭华就爱琢磨东西,家里的钟表、收音机没少被他拆开研究。1945年,他考进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那会儿国家正风雨飘摇,他心里憋着一股劲,想为国出力。毕业后,他投身新中国建设,1954年被选去学潜艇技术,开始接触这个陌生又神秘的领域。 1958年,国家下了决心,要自己造核潜艇。黄旭华被挑中当总设计师,那年他才32岁。核潜艇是个啥概念?简单说,就是能在水下跑好几万公里、不用浮上来换气的“大杀器”,当时全世界只有美苏能造。中国呢?工业底子薄,技术几乎为零,连张像样的图纸都没有。更别提那年代物资短缺,吃饭都成问题,造核潜艇简直是天方夜谭。可黄旭华没退缩,他带着团队从头干起,连计算器都没有,就靠算盘和手摇计算机一点点推算数据。 为了保密,他得隐姓埋名,连家人都不知道他在干啥。1950年代末,他跟父母断了联系,连父亲去世都没能回去看一眼。他把对家人的愧疚埋在心里,全身心扑在工作上。1960年代,核潜艇研制进入关键期,他和团队没日没夜地干,失败了爬起来再来。1970年,中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成功,那一刻,黄旭华和同事们眼泪都下来了。这艘潜艇不光是个武器,更是中国人挺直腰杆的证明。 到了1988年,黄旭华已经62岁,头发花白,可精神头一点不减。那年,他在南海带队搞深潜试验。这次任务不简单,潜艇得下到几百米深的海底,测试极限性能。深海压力大得吓人,稍有差错就可能出事。黄旭华亲自上艇,盯着仪表数据,观察每个细节。几个小时后,潜艇顺利浮上来,任务圆满完成。他后来写了一首诗:“花甲痴翁,智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这几句话,透着他对这份事业的热爱,也让人感受到他那股不服输的劲儿。 试验一结束,黄旭华没多休息,搭车回了老家。他心里惦记着95岁的母亲,30年没见,也不知道她过得咋样。他到家时,母亲坐在老屋里,满头白发,眼神有些浑浊。30年的分离,母子俩就这么默默对望着。母亲想说点啥,可嗓子像堵住了,啥也没说出来。黄旭华心里五味杂陈,有愧疚,有欣慰,也有对母亲默默支持的感激。这次重逢,成了他一辈子忘不了的记忆。 深潜试验后,黄旭华没闲着,1990年代还常驻研究所,带着年轻人搞技术改进。退休后,他也没彻底放下工作,时不时去实验室转转,看看新设备。2013年,他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2017年拿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金2000多万,他一分没留,全捐了出去,设了个基金支持年轻人搞科研。晚年的他生活简单,住着老房子,偶尔会想起1988年那次回乡,母亲那无言的眼神,总能让他心里一暖。 黄旭华这辈子,真不算容易。他把青春、家庭都献给了国家,换来了中国核潜艇从无到有。有人说他苦,可他自己觉得值。他说,国家强了,家人才有靠山。他跟母亲的重逢,也让人看到这份事业背后的人情味。30年的分离,母亲没一句埋怨,只有满满的理解。这份情感,比啥奖章都珍贵。
1988年,“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在南海做深潜试验时,顺道回了趟家,探视自己
墨舞风华姿
2025-04-18 00:54:2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