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前,王健林去一个万达工地视察,晚上留宿在这里。一个叫做丁本锡的新员工担心

柳烟绕古堤 2025-04-18 10:12:05

20多年前,王健林去一个万达工地视察,晚上留宿在这里。一个叫做丁本锡的新员工担心他的安全,彻夜守护在门外。后来,丁本锡深受王健林重视,从基层员工一步步成长为集团总裁,地位仅次于王健林,是公司的二把手。 信源:搜狐新闻 20多年前,在一次公开招聘会上,一位名叫丁本锡的香港房地产公司高管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惊讶的决定——他辞去了高薪稳定的职位。 毅然投身于当时尚处发展初期的万达集团,从一名基层员工干起。 这个决定在当时显得尤为不可理喻。朋友劝他,“你都已经做到高管了,何必从头再来?”但丁本锡心中却有自己的算盘:“这家企业未来一定不凡,而我想参与其中,亲手见证。” 丁本锡加入万达后,主动要求从基层干起。他并未借助过去的履历要求高位,而是默默接受了最基础的岗位。 那一年,他40岁出头,年纪并不算小,但却穿着工装,跟着一线员工下工地、跑项目,熟悉公司每一项业务流程。 “他每天第一个到工地,最后一个离开,还总是拿着笔记本记录现场的问题。”一位当时与他共事的工程主管回忆道,“他从来不讲自己以前是什么总经理,他说现在是学徒。” 在一次集团高层会议上,王健林提到:“我们最缺的不是学历高、履历漂亮的人,而是能干事、肯吃苦、真心为企业着想的人。”这句话,像是为丁本锡量身定做。 一次偶然的机会,将丁本锡推到了王健林的视线中心。 那是一个冬夜,王健林来到一个正在建设中的万达广场工地视察。工地条件艰苦,临时搭建的简易宿舍里连暖气都没有。 随行人员纷纷建议他前往市区酒店歇息,王健林却摆摆手:“我也是这样一步步走过来的,我和大家没什么不同。” 于是,王健林便决定留宿工地。 丁本锡得知后,内心忧虑。他担心王健林的安全和身体状况,不敢有一丝懈怠,找了一张折叠椅,在王健林的门外守了一整晚。 寒风凛冽,他裹着厚厚的军大衣,几次冻得发抖,却始终没离开。 第二天一早,王健林开门时看到丁本锡,略显惊讶地问:“你怎么在这?” 丁本锡只是淡淡地说:“工地夜里冷,我怕您有事,守着也安心点。” 这句话和这一夜的守候,深深打动了王健林。他没再多说什么,只轻轻点头。但从那以后,王健林对这个沉默寡言、忠诚尽责的中年人,开始刮目相看。 此后,丁本锡的升迁速度明显加快。从项目主管到区域总经理,从分公司负责人再到总部重要岗位,他几乎年年被提拔。 不同于其他靠学历和资历上位的高管,丁本锡的晋升,全靠实干。 “他是那种不说大话,做事有板有眼的人。”一位万达老员工说,“每个项目只要交到他手上,就不会出错。” 王健林更是在多个公开场合称赞他:“丁本锡是万达少有的‘打不死’的人物。他能屈能伸,有格局,也有细节。” 在一次集团高层会议中,当众人还在讨论一个新商业地产项目可不可行时,丁本锡已经提前三天完成了所有调研,并拿出完整的落地方案。王健林当场拍板:“这个项目就交给老丁!” 多年后,丁本锡终于坐上了万达集团总裁的位置,成为王健林身边最信赖的左膀右臂。此时的他,已不再是当初那个在工地门外守夜的基层员工,但他却从不张扬。 他依旧准时上班、不摆架子,有时候还会亲自去施工现场“巡查”。 他的办公桌上,放着一张老照片——那是他初入万达时在简易工棚里拍的合影,照片微微泛黄,却见证了他从基层逆袭的全部过程。 而王健林也曾公开表示:“万达从一个地方性企业变成全国性甚至国际化集团,靠的是一群像丁本锡这样踏实肯干、不居功、不计较的实干家。” 在这个快速变化、人人渴望“弯道超车”的时代,丁本锡的逆袭之路显得格外稀有。

0 阅读:354
柳烟绕古堤

柳烟绕古堤

若果你也偏爱于文字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