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王明带着一家人来到苏联,从此再也没有回到国内,三个子女也跟随父母加入

品古观今吖 2025-04-18 10:31:51

1956年,王明带着一家人来到苏联,从此再也没有回到国内,三个子女也跟随父母加入苏联国籍,女儿进入了部队,成为了一名飞行员。 王明,原名陈绍禹,1904年出生在安徽金寨县。那时候正值清末民初,社会乱糟糟的,他打小就不是个安分的主儿。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全国上下喊着救国口号,年仅15岁的王明也跟着凑热闹,跑去参加游行啥的。后来他考进安徽省第三甲种农业学校,这学校因为创办人朱蕴山思想激进挺出名。在那儿,他不光读书,还带头抵制日货,对国家大事特别上心。 1924年,他又跑去武昌商科大学念书。这地方思想氛围更浓,他没事就啃共产主义书,越看越觉得这玩意儿靠谱。1925年,经同学介绍,他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一头扎进革命里。没多久,组织看他脑子活泛,就把他送去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镀金。那会儿是20年代末,能出国学习的都是党内重点培养的对象。 到了莫斯科中山大学,王明碰上了对他影响最大的老师——米夫。这老兄是马列主义专家,特别会带学生。王明跟着他学得可起劲儿了,理论功底突飞猛进,还混了个学生公社主席的位子。他跟米夫搭档,把学校里的政治活动搞得风生水起,慢慢掌握了不少话语权。1929年,共产国际觉得他有潜力,就把他派回中国干活儿。 可回国没多久,1930年初,他在上海因为啥突发事儿被抓了。坐牢那会儿,他急了,通过贿赂看守往外传消息,找中共中央宣传部捞他。这招虽然管用把他救了出来,但也把党内机密漏了出去,违反纪律挨了批评。出来后,他被调离中宣部,去全国总工会当编辑,低调一阵子。 在总工会那段日子,王明的文章挺支持“立三路线”,主张靠城市暴动搞革命。这路子后来被批成冒险主义,搞得党内乱哄哄的。没多久,他又被调回中宣部当秘书。1930年底,共产国际收拾“立三路线”的烂摊子,米夫趁机推王明上位。这家伙30岁不到就进了中共领导层,可谓年轻有为。 上台后,王明的“左”倾政策特别激进,喊着要“百分百布尔什维克化”,结果害得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里吃了大亏。1930年代初,他被派去苏联当代表,本想遥控国内的事儿,可他压根儿不了解前线情况,瞎指挥一通,党内对他意见越来越大。他还死鸭子嘴硬,不肯认错,搞得自己地位摇摇欲坠。 到了抗日战争那会儿,王明又整出新花样。他觉得中共得跟国民党搞好关系,别老想着主导统一战线,甚至主张听国民党的安排。这话一出,跟毛泽东他们的想法完全拧巴上了。毛主席那时候强调独立自主,王明却老想着妥协,党内争得不可开交。他这立场虽然有一定道理,但明显不接地气,后来也被证明不适合当时的形势。 新中国成立后,王明倒是当了中央委员,还参与了些立法工作。可他还是那德行,从不觉得自己以前的决策有啥问题。1950年,他借口治病跑去苏联,这一走就没打算回来。1956年,他干脆带着老婆孟庆树和三个孩子彻底搬到苏联,还入了苏联籍,从此跟中国基本断了联系。 王明一家1956年到苏联后,日子过得还算安稳。刚去的时候,他们被安排住在一栋莫斯科郊外的小别墅里,环境不错,周围都是松林。不过对王明来说,这地方再好也比不上故乡。他没事就翻翻马列书,想继续搞点学术研究,可惜影响力早就不如从前。 他的三个孩子倒是在苏联扎下了根。女儿王芳妮最出挑,从小就特有主见,学习成绩好,毕业后直接报名参军,进了苏联部队当飞行员。那年代,苏联女飞行员不多,她能混到这步,既靠个人努力,也给家里长了脸。长子王丹芝后来成了苏联科学院的工程师,娶了个苏联媳妇,生活挺稳定。次子王丹丁1945年生的,念了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毕业后在苏联远东研究所研究中国文化,对中医和气功特别着迷。 王明在苏联虽然日子过得下去,但心里一直不得劲儿。他偶尔写点文章发表看法,可国内压根儿没人搭理,跟中国的联系也越来越少。1974年,他生病去世,70岁。死后,苏联政府以修房子为由,让家属搬出别墅,去了个高层公寓。 他老婆孟庆树比他多活了几年,把他写的399首诗词整理出来,1979年在莫斯科出版,中俄双语版。她1983年去世,跟早逝的女儿王芳妮葬在王明旁边,墓地在莫斯科郊外的新圣母公墓。王明的墓前还有个半身像,脸朝东边,挺有象征意味。 再说说王丹丁,这家伙后来路子挺野。苏联解体后,他辞了研究所的工作,开了个中国武术中心。1990年代,他常跑中俄两地做生意。1998年,少林寺方丈释永信找他当少林寺在俄罗斯的代表,他还在莫斯科开了家中医文化公司,把中国传统玩意儿带了过去。

0 阅读:88
品古观今吖

品古观今吖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