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美国,一场谈判让美军上校气得火冒三丈。会议桌边是中国书生,对面是美军上校。桌上摆着年薪6000美元的合同,这价钱能在上海买10栋洋楼,但书生轻飘飘推回去:“加3条,否则免谈。”
那么,这个书生究竟是谁,他又提出了怎样的条件?
1945年,在芝加哥大学的实验室里,中国科学家周培源正在整理自己的实验数据,就在这时,他突然接到美国军方的特殊邀请。
原来,美国军方对周培源非常地看重。
毕竟此时的周培源,已经推导出了震惊国际物理学界的湍流理论,参与研制的的“云室”装置更是为原子弹研究提供了关键数据,可谓是年少成名。
正因为如此,美军才对他如此重视,直接派出了一个美军上校与周培源进行谈判,并专门为他准备了一份年薪高达6000美元的合同。
要知道,这可是1945年的6000美元,在当时,这笔钱能够在上海买10栋洋楼,可见美军这边开出的条件有多好,这也代表着美军对周培源是寄予厚望。
然而,周培源却没有立即答应下来与美军的合作,而是将美军上校给的合同推了回去,并表示要多加三个条件,否则的话,自己无论如何都不可能答应。
对面的美军上校见周培源如此不给面子,也是有点恼怒了,但看在周培源有才能的份子上,还是耐心地听了周培源的三个条件。
其一,周培源表示自己绝不加入美国国籍;其二,周培源要保留中国教授的身份;其三,周培源要美军答应他随时有权利返回祖国。
周培源的这三个条件一出,立即就让谈判现场陷入了死寂,要知道,当时的美国正在启动“回形针计划”,为的便是将全球顶尖科学家收入囊中,而周培源自然也是美国选中的人。
如今周培源却提出了如此“不识时务”的要求,完全便是不想真心实意地为美国服务,在这样的情况下,美国自然不可能答应他的要求。
最终,美军选择了用特殊手段施压,直接扣下了周培源参与研制的"高压云室"核心图纸,冻结其在加州理工的科研账户,甚至派特工24小时“保护”其住所。
但周培源在此过程中展现出了惊人的韧性,白天照常去实验室工作,晚上在台灯下撰写《湍流理论》书稿。
当美军以“国家安全”为由禁止他接触原子能项目时,他转而研究基础物理;当合作者被要求断绝往来时,他独自完成复杂计算。
这种“软钉子”式的对抗持续了八个月,最终让美方意识到:这个中国人的脊梁难以折弯。
1946年的春天,周培源在收到清华校长梅贻琦的亲笔信以后回到了中国,他在清华园重建实验室,并开始了自己的研究之旅。
1947年他主持建成亚洲首个低速风洞,为新中国航空航天事业埋下火种。
1948年他拒绝国民政府"抢救学人"计划的机票,在清华园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
1952年他推动成立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培养出周光召等两弹元勋。
可以说,周培源为国家作出的贡献是非常大的,他的这些事迹,也值得我们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