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并未“如愿”向特朗普打去电话,美国再对山东一炼油厂发起制裁,而美国专家已经预言特朗普必败。那么,美方为何会突然制裁一普通炼油厂?针对当前的中美关税战,美专家又作出了怎样的判断? 重返白宫之初,美国总统特朗普便以芬太尼问题为由,宣布对进口自中国的商品加征10%关税,然而这只是开始,此后,他一边挥舞“关税大棒”持续施压,将“关税数字”层层加到245%,另一边又多次单方面宣称“很快会接到中方电话”。不过,这场由美方挑起的博弈,并未如特朗普所愿。
面对特朗普政府的威胁,中方强硬回击,明确表示“关税战没有赢家”,并强调美方的单边主义已沦为“霸凌胁迫的笑话”。中方立场清晰:若美方继续升级矛盾,中方将不予理会。同时,当地时间4月16日,有美企高管透露白宫消息称,“中方没有打来过电话”。 这种态度的背后,是中国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2018年至2024年,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38%,消费市场加速升级——从星巴克独大到本土咖啡品牌崛起,从燃油车主导到新能源汽车普及,中国产业链的自主性与韧性显著增强。以人工智能为例,DeepSeek的技术突破更是大幅度巩固了科技领域的信心。 与此同时,中国出口市场多元化成效显著,2018年至2024年,中国对美出口增长10%,但对欧盟和东盟的出口分别增长26%和84%,东盟跃升为中国最大贸易伙伴,这一转变不仅降低了对单一市场的依赖,也削弱了美方关税的实际效果。
正如美国资产管理公司济容投资CEO刘沁东指出,许多美国决策者仍以“十年前的中国”为认知基础,忽视了中国当前的战略定力。中方并不急于主动对话,而是以“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的姿态应对博弈——合作时加倍回馈,施压时坚决反制。 或许是见关税施压未见成效后,特朗普政府转向能源领域。4月16日,美国财政部以“购买伊朗石油”为由,将山东盛兴化工有限公司列入制裁清单。这是继3月制裁山东寿光鲁清石化后,美国第二次针对中国中小型独立炼油厂采取行动。美方声称,这些企业通过“影子船队”运输伊朗原油,为伊朗“恐怖主义活动”提供资金支持,并威胁“切断所有伊朗石油供应链”。 对此,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已明确表态,中方反对美方“非法单边制裁”,并将坚决维护企业合法权益。有分析认为,这类制裁的实际效果存疑。首先,中国与伊朗的石油贸易已形成独立于美元体系的人民币结算机制。
其次,中国能源进口高度多元化。2024年数据显示,俄罗斯以1.085亿吨原油供应位居中国进口首位,沙特、马来西亚紧随其后,伊朗原油占比相对有限。因此,即便美方制裁导致部分供应链调整,中国仍可通过中东、西非等替代来源保障能源安全。 更重要的是,制裁对山东炼油厂的影响几乎为零,这些民营炼油厂主要面向国内市场,且中国炼油产能长期过剩,行业整合本就势在必行。美国制裁反而可能加速淘汰低效产能,推动产业升级。 对于美方一系列施压行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曼等专家明确指出:特朗普的贸易战策略注定失败,原因集中在三方面: 其一,美方忽视供应链依赖性,自我伤害大于制华效果。美国对中国商品的依赖集中于工业中间品而非消费品,例如,稀土、镓、锑等关键矿产的87%供应链依赖中国。而关税战若引发断供,将直接冲击美国军工与高科技产业,相比之下,中国对美出口以消费品为主,可通过转口贸易或内需扩张消化影响。克鲁曼指出,新冠疫情已证明供应链中断的破坏性,而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可能重蹈覆辙。
其二,美方“孤立中国”战略缺乏国际支持。欧盟、东盟等主要经济体均未响应美国对华围堵,即便欧盟曾与中国发生电动汽车纠纷,其立场仍以谈判为主,而非与中国全面对抗。此外,美国滥用“长臂管辖”制裁第三方国家,正一步步削弱其国际信誉。 其三,中方反制手段多样且精准。除关税对等措施外,中国握有美债、关键矿产、市场准入等多张王牌,例如,中国持有的美债规模足以影响美元流动性,而限制稀土出口可直接打击美国制造业,这种不对称优势使得美方难以承受长期对抗的代价。 说白了,特朗普这次挥舞起这把“伤敌八百自损三千”的大棒,根本原因还是对国际贸易规律与中方反制能力的双重误判。当然,深层次来讲,当前的中美较量,本质是单极霸权与多极秩序的结构性碰撞,特朗普政府试图以关税和制裁维系美国主导地位,却忽视了中国崛起的内生动力与全球化的不可逆趋势,从山东炼油厂制裁到关税数字游戏,美方的“极限施压”愈发显得力不从心。
对中国而言,这场博弈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通过深化改革开放、推进科技自立、拓展多元市场,中国正将外部压力转化为转型升级的动力。而对美国来说,若不能放弃“你输我赢”的零和思维,其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影响力恐将继续流失,正如克鲁曼所言:“贸易战没有赢家,但若非要论输赢,中国显然比美国更懂得如何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