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江苏一名地主许下重诺雇人替儿子上战场,原以为此人是炮灰,可没成想,两

时说历史 2025-04-18 12:57:28

1936年,江苏一名地主许下重诺雇人替儿子上战场,原以为此人是炮灰,可没成想,两年后此人竟真的活着回来了,地主一时之间没了主意……

1936年9月17日上午,江苏盐城响水小尖镇东南林舍村的地主周培德,正愁眉苦脸的愣在家里不知所措,一旁的妻子也在不停的哭喊。

原来,周培德刚接到当地保长汪如泮的通知,他的儿子周一奎被上面抽上了壮丁,要和村子里另外两人一同被送往战场前线当兵。

周培德听到这个消息后,直接就懵了,此前乡公所也经常抽壮丁,可由于周培德是地主,家里颇有资产,每次都被他用钱解决了。

但这一次却不一样,周培德在没有收到一点风声的情况下,儿子周一奎就稀里糊涂的被抽上了壮丁,这明显非常反常,周培德连忙求助保长汪如泮,打算花钱免灾。

可一向爱财如命的保长汪如泮,却没有给周培德任何口子,反而无奈的说,这次抽壮丁,是上面亲自定下来的,他接到的是通知,而且名单已经公示了出来,他没有任何可以操作的空间。

眼见保长汪如泮不像说谎,周培德一时之间也没了主意,望着汪如泮的背影不禁愣在了当场,妻子听说儿子要被送往战场,自然哭得撕心裂肺。

心乱如麻的周培德不知怎么安慰妻子,又觉得胸口仿佛压上了巨石,喘不过气来,就精神恍惚的朝外面走去,一路上有不少乡亲跟周培德打招呼,可周培德却始终没有回应。

过了一会儿,乡绅汪士发看到了失魂落魄的周培德,两人平日里关系不错,汪士发就上前询问情况,连喊了几声,周培德才从愣神中缓过来,看了一眼汪士发后,就跟汪士发讲述了自家的遭遇。

没成想,汪士发的反应非常快,他思索片刻后,就低声对周培德说,只要周培德舍得花钱,他就能帮周培德摆平这件事情。

周培德听后先是一喜,随后又摇起了头:“保长汪如泮不像是在骗人,给他钱没用的”,汪士发笑着说:“只给他钱当然没用,你可以雇一个人,冒充你儿子”。

周培德随后反问汪士发:“你看咱们村此前上战场的,哪有活着回来的,谁愿意去送死?”汪士发神秘一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你要愿意花钱,我帮你操作这件事情。”

周培德见也没别的办法,就同意让汪士发试试,没成想汪士发第二天就带来一个人,此人是另一个地主家的长工,名叫乔友亭,是外地逃荒过来的,表示愿意替周一奎上战场。

随后,双方商定了价格,周培德给了乔友亭100块大洋,同时也给了介绍人汪士发以及保长汪如泮大洋,这件事情也就敲定了下来。

很快,出发的日期到了,乔友亭顶着周一奎的名字,和村里另外两人踏上了前往战场的路,临行前,周培德为了防止乔友亭反悔或者说漏嘴,专门找乔友亭深谈了一次。

周培德动情的说,两人也算名义上的父子了,只要乔友亭有一天活着回来,周培德不但给乔友亭盖房子、娶媳妇,还额外送乔友亭30亩良田,让乔友亭也过上地主的日子。

这个诱惑无疑非常大,可周培德却有自己的小算盘,他认为乔友亭根本不可能活着回来,所以这些承诺,自然不用兑现,也就开了这么一张空头支票。

因此,等乔友亭走后,周培德也就渐渐忘了这件事情,安心过起了自己的小日子,可让谁也没想到的是,两年后乔友亭竟然真的活着回来了。

那是1938年夏天,突然有一名身穿军装的年轻人来到周培德家门前,周培德走到门口后不禁大吃一惊,来人正是两年前替自己儿子上战场的乔友亭。

眼看乔友亭一身戎装,周培德的内心七上八下,他担心乔友亭升官了,回来找自己麻烦;也担心乔友亭找他兑现当初的承诺;更担心当初的事情败露,自己和儿子吃不了兜着走。

但不管怎样,周培德还是强装镇定,满脸笑容的把乔友亭迎进家门,并安排了一桌好酒好菜,酒过三巡后,周培德硬着头皮,询问乔友亭的情况,乔友亭这才讲述了自己上战场后发生的事情。

原来,乔友亭跟另两名同乡上战场不久,另两名同乡就先后牺牲在了战场上,乔友亭侥幸活下来后跟着部队到处打仗。

乔友亭说,当时他是部队的机枪手,之前在上海跟日军足足打了两个月的仗,后来由于腿部中弹,被送到后方医院,经过几个月的治疗,侥幸活了下来,这才回来见大家。

一提到战场,乔友亭的话就止不住了,不停的感叹战场的残酷性,感叹身边的战友一个又一个倒下,说着说着又流起了眼泪……

周培德虽然也深受感染,但他更关心的是乔友亭接下来的打算,毕竟当初周培德曾许下重诺,眼见周培德心神不宁,乔友亭主动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乔友亭说,与那些牺牲在战场上的战友相比,自己能活下来已经算是幸运的了,他没想从周培德手中再获取什么,说这次来,就是看看周培德一家,随后就会继续给地主家当长工。

乔友亭的话让周培德松了一口气,不过周培德也变得不好意思起来,最终周培德又给了乔友亭30块大洋和3亩良田,后来又帮乔友亭娶媳妇、建房子。

总体来看,虽然周培德没有完全兑现当初的承诺,但也帮着乔友亭做了很多,更难能可贵的是,乔友亭一直没有狮子大开口,也算成就了一段佳话……

0 阅读:73
时说历史

时说历史

时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