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一个叫张克明的人来到四川通江,和一个村姑结婚。村姑发现这个丈夫不对劲,向解放军反映情况后,发现此人竟是国军中将王凌云。 王凌云是河南洛阳人,早年混迹于镇嵩军,先后当过憨玉琨、万选才的部下。中原大战中,万选才被诱杀后,王凌云率部接受蒋军改编,被任命为少将师长。 在杂牌将领中,王凌云是少有的受到蒋介石信任的,抗战中后期,他被任命为第二军军长,该军是由老蒋的基本部队第一军扩编出来的,属于标准的嫡系“中央军”,也是后来的十三个“全美械军”之一。 1947年,王凌云被任命为十三绥靖区司令官,总部驻地南阳,辖第2军、第15军以及大批民团武装,兵力有十万之众,这是王凌云军事生涯的顶峰。 淮海战役前夕,河南大部解放,华中“剿总”总司令白崇禧电令王凌云,让尽快把十三绥靖区的主力南撤,以保存实力。 王凌云接到命令后,带着第2军、15军、绥靖区各县警察、保安团 、及裹挟的南阳各学校学生,一路狼狈逃至湖北襄阳。 王凌云本以为能在襄阳暂避风头,重新部署防线,可战局变化之快远超他的估计。刚到襄阳不久,解放军便攻占了一江之隔的樊城,还在江岸边架起大炮,可以直接打到襄阳城。 一天,王凌云站在襄阳城墙上,满是焦虑与不安,就在这时,副官气喘吁吁地跑来,说:“司令,大事不好。咱们运送夫人行李的车队在城郊被宋希濂部的陈康黎(十四兵团副参谋长)撞见了,说我们大战在即,只顾逃命,那家伙当场就打电话汇报上去了。” 王凌云骂道:“这个宋希濂,到底想干什么,欺人太甚。” 宋希濂从西北调任华中“剿总”副总司令兼14兵团司令官不久,14兵团是个空架子,他忙着到处搜罗部队。手握大军,又是杂牌出身的王凌云,成了宋希濂眼中的“香饽饽”。 宋希濂料到王凌云守不住襄阳,又眼见跟着王凌云南下的保安部队军纪很差,便趁机去电王凌云,让其坚守襄阳,不准后撤半步;同时,宋希濂以整肃军纪为由,对王部的乱兵进行查究,表示要严惩不贷。 王凌云看出了宋希濂背后的算计,但却无法公开抵制,因为他的部队中,有战斗力的第二军,军长已换成了陈克非。陈克非是黄埔五期生、浙江人,加上第二军骨干军官大都是黄埔系,一旦王凌云和宋希濂唱对台戏,第二军有极大可能会站过去的。 就在王凌云焦头烂额之际,老蒋亲自打来电话,语气不容置疑:“你带着十五军继续留守襄阳,第二军即刻前往沙市,由水路转浦口,赶赴徐州参战,我已经给陈克非下过命令了。” 王凌云心中警铃大作,他估计这道调令背后,少不了宋希濂的推波助澜。 果不其然,宋希濂以商议军务为由,命令王凌云前往沙市。王凌云明知这是“鸿门宴”。却不得不硬着头皮前去。 见面后,宋希濂说:“王司令啊,你也知道,眼下局势复杂,我听说万式炯(原十三绥靖区副司令官)和你手下的人有些矛盾,这要上了战场上,肯定会误了大事。依我看,你先把十五军交出来,带着南阳来的其他部队去江南整训。等局势稳定了,第二军和十五军自然会物归原主。” 王凌云火冒三丈,说:“两个军都调走,我岂不是成了光杆司令,你这分明就是想吞了我的部队。” 宋希濂说:“这次调动是蒋总统的意思,我不过是奉命行事。” 见宋希濂搬出了老蒋,王凌云顿时泄了气,在这种情况下,也由不得他不同意。 从沙市返回后,王凌云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部队被宋希濂一点点蚕食,却无能为力。王凌云托关系去找“参谋总长”顾祝同,提出第二军就不要了,好歹把15军给他留下。 顾祝同回复说:“宋希濂是黄埔嫡系,反宋就是反蒋。” 王凌云见状,只得带着少数亲信入川,去投靠西南军政长官张群。本来,王凌云的头衔还在,其部队表面上是被宋希濂“借走”的,可他这一离开,落下了口实。宋希濂趁机给老蒋去电,说王凌云临战脱逃,请求严惩。 老蒋清楚其中内情,也就顺水推舟,下令将原属王凌云节制的的第二军、第十五军及地方部队正式划归宋希濂指挥。就这样,宋希濂得偿所愿,实力大大增加。 入川后,在张群、胡宗南的关照下,王凌云得了一个豫陕边区挺进军总指挥的头衔,这个职务有名无实,陕西、河南均已解放,王凌云去哪里上任? 成都解放后,王凌云化名张克明,一路辗转来到了四川通江,后来与一位村姑结婚,过上了普通人的生活。 婚后,妻子发现丈夫“张克明”的言行举止,不像一个普通人,不止一次的问:“老张,你以前到底是做什么的?” 王凌云说:“都是过去的事了,不提也罢。” 妻子后来觉得不对劲,向驻地的解放军反映情况,在随后的调查中,王凌云的身份暴露,被送到北京功德林战犯管理所改造。当宋希濂看到新来的“同学”王凌云后,不由得苦笑一声,两人之前的明争暗斗,如今看起来,是那么的可笑。 王凌云在改造期间,表现积极,在1961年获得特赦,被安排到政协担任文史专员。后来,根据王凌云想回乡居住的要求,又将他安排到郑州政协工作。
为何任弼时在中共党内、军内的地位如此崇高?任弼时早年留学苏联,后回国在中共中
【1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