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个中成药,内服+外用,双管齐下!精准狙击各型带状疱疹,简单方便有效!
在中医范畴里,带状疱疹属于“蛇串疮”。《外科大成·缠腰火丹》中对该病症有这样的描述:“俗名蛇串疮,初生于腰,紫赤如疹,或起水疱,痛如火燎” 。中医认为,其病因多为肝胆火盛,同时又外感湿热毒邪所致。治疗上应以清热疏肝、泻火解毒为原则。
很多人嫌煎药麻烦,让我推荐中成药,治疗带状疱疹可以通过辨证,选用相应的中成药,用内治与外治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调理。?
中成药内治
肝胆湿热型:
主要表现为疱疹皮损鲜红,疱壁紧张,灼热刺痛;伴口苦咽干,烦躁易怒,大便干或小便黄;舌质红,苔薄黄或黄厚,脉弦滑数。当以清肝泻火,利湿解毒为治.
中成药可选用:
龙胆泻肝丸,或银黄口服液,或茵栀黄口服液,或抗病毒口服液,或清开灵口服液,或双黄连口服液,或熊胆丸,或茵陈五苓片等,口服。
脾虚湿蕴型:
主要表现为疱疹颜色较淡,疱壁松弛,疼痛略轻,食少腹胀,门不渴,大便时溏,舌质淡,苔白或白腻,脉沉缓或滑。当以健脾利湿为治。
中成药可选用:
香砂六君子丸,或四君子丸,或参苓白术丸,或五苓片等,口服。
气滞血瘀型:
主要表现为疱疹消退后局部疼痛不止,失眠,舌质黯,苔白,脉弦细。当以理气活血,重镇止痛为治。
中成药可选用:
血府逐瘀口服液,或三七片,或中华跌打丸,或云南白药胶囊,或元胡止痛滴丸,或五灵止痛胶囊等,口服。
中成药外治法
桂林西瓜霜
可用于治疗带状疱疹中的湿热蕴结型和气滞血瘀型。
取本品适量,清水调为稀糊状外敷患处,每天换药3~5次,一般用药2天后疼痛即可减轻,连续3~5天即可。可清热解毒。冰硼散、云南白药粉剂等,也可选用。
板蓝根注射液
板蓝根注射液外敷主要适用于带状疱疹的热毒蕴结型,可直接作用于局部病所,通过药物的寒凉之性来清除热毒之邪,减轻局部的红肿热痛等症状。
将患处用生理盐水外洗或用酒精外擦,待干后将本品用棉签或纱布外搽于患处,每天8~10次;也可将本品浸于棉花或纱布之上,外贴于患处,每天5~8次,连续5~7天。可清热解毒。
新癀片
新癀片外敷可用于多种类型的带状疱疹,尤其适用于热毒炽盛型和气滞血瘀型。
取本品适量,研为细末,用米醋或软膏调为稀糊状外敷患处,每日换药1次,连续3~10天。可清热解毒。南通蛇药片、六神丸、紫金锭、喉症丸、牛黄解毒丸、梅花点舌丹等,也可选用。
七厘散
七厘散外敷治疗带状疱疹主要适用于气滞血瘀型,在一定程度上也可用于湿热蕴结兼血瘀型。
七厘散2份,凡士林8份,调匀成膏备用。局部皮肤常规消毒,皮肤针叩刺,以隐隐出血为度,然后将七厘膏均匀涂抹叩刺处,外敷消毒纱布,胶布固定,每3~5天治疗1次,一般连续 治疗7~14次即可获愈。可清热解毒,活血通络。
复方紫草油
复方紫草油外敷主要适用于带状疱疹的热毒伤阴型,也可用于湿热蕴结型,由于成分里含有乳香没药,对于气滞血瘀型也有一定的疗效。
无论疮疹溃破于否,均局部常规消毒后,用消毒棉签蘸药液外搽患处,每日3~5次,7天为1疗程,连续2个疗程。可清热解毒。
苦参疱疹酊
苦参疱疹酊外敷适用于多种类型的带状疱疹,尤其对湿热蕴结型和热毒炽盛型效果较为显著,对于部分带状疱疹后期,余邪未清,局部仍有疼痛、红肿,或伴有轻度湿热、热毒表现的患者,苦参疱疹酊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可帮助清除余邪,促进病情恢复。
外用,加药液保湿外敷(根据带状疱疹皮损的面积大小、皮损部位,剪裁适当大小的粘胶棉垫,滴加药液湿润后敷于患处,四周用配备的胶带粘封。待药液干后视情况补充适量药液)。每日补药2~4次,1~2日换棉垫一次,6~8日为一疗程。可清热解毒,凉血止痛。
文中所涉及药方仅供参考学习,中医讲究辨证施治,一人一方,具体药物用法用量需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辨证加减服用,切忌私下盲目用药。带状疱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