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站出来是为了避免人类重回丛林世界
特朗普威胁下,为何只有中国敢于反击?各国纷纷陷入“囚徒困境” 美对多国加征关税
美国向全球征收的“对等关税”,已经正式生效。
自特朗普上周宣布这一决定以来,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极大轰动,谴责之声不绝于耳,到现在还没完全消散。
尽管各国都对美国的“强盗”政策感到愤怒与不满,但放眼全球,也只有中国正式宣布并实施了反制措施,其他国家要么还停留在口头批评阶段,要么已经准备向特朗普示好,试图说服其收回成命。
这大大出乎了外界的预料,人们本来以为各国政府会团结一致、迅速反击,与美国来一场轰轰烈烈的关税战,现实却截然相反。这一现象不禁让人们反思:各国真的不担心他们的妥协让步会换来特朗普的得寸进尺吗?
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我们可以用经典的“囚徒困境”来解释,即在一个博弈情境中,当个体遇到两难选择时,往往会选择牺牲集体的利益,以尽可能地降低自己受到的伤害。
试想一下,如果被美国征收“对等关税”的所有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对美国实施反击,让美国感受到极大痛苦,在很大程度上或许能够迫使特朗普回心转意,毕竟光靠美国自产自销,根本无法满足其国内民众的生活需求。
但问题在于,各国都有自己的利益,且处于互不信任的状态,即使是在一个联盟内的国家,互相之间也充满了猜忌,他们不敢把自己的后背交给盟友,更何况是竞争对手乃至敌人。
以欧盟为例,虽然在特朗普宣布“对等关税”后迅速作出回应,宣布将从本月15日起对美国实施第一轮反制关税,一个月后实施第二轮。但对于该针对哪些美国产品加征关税、税率多少,内部意见并不统一。
对于德法这些家底较厚的大国来说,任何选项都不排除,但像爱尔兰这种相关产业受影响较大的国家,底气就没这么足了,生怕欧盟的反制措施激怒特朗普,导致其变本加厉,进一步冲击本国产业。
实际上,欧盟的本意也不是真的要和美国硬碰硬,更多的是向特朗普施压,意在表明欧盟不是好欺负的。否则冯德莱恩不会提出“零关税”方案,试图与美国谈判。
一个讽刺的现实是,很多国家已经接受了本国将被美国征收“对等关税”的事实,那就是无论如何都无法劝特朗普收回成命,所以他们正在努力和美国寻求谈判,希望能少加一点。
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外交官表示,各国都希望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率先与美国达成协议,这样相较其他国家就少吃一点亏,也算是另一种形式的胜利。说白了就是精神胜利法,只要比其他国家遭受的损失小,那就是赚了。
这也是为什么,各国领导人最近抢着要跟特朗普通电话,或是访美与特朗普面谈。日本首相石破茂表示,正考虑在合适的时机访美,与特朗普就关税问题进行对话。
所谓的“合适的时机”,指的当然不是石破茂的时间合适,而是特朗普什么时候有空并且愿意见他一面。
不过,石破茂的打算可能要落空了,别说他很难见到特朗普,就算见到了,大概率也不能说服特朗普。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就是前车之鉴,尽管他承诺将消除美国对以色列的贸易逆差,但特朗普也没有松口放以色列一马。
与此同时,越南最高领导人也在与特朗普通话时提出给予美国商品关税豁免,印尼打算派代表团去华盛顿谈判,就连非洲一个不知名的小国莱索托也要派代表团访美,白宫的门槛怕是都要被挤破了。
相比之下,中国表现得着实像个例外,对于特朗普的一系列“关税乱拳”,中国永远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制,不带一丝犹豫。
这反倒让特朗普破了大防,他在自创的社交平台上疯狂咆哮,威胁对中国征收更多关税,结果遭到中方的坚决反对。如果特朗普政府继续加码关税,中方也一定会奉陪到底。
说白了,特朗普之所以敢这么肆无忌惮,无非是觉得除了中国,没有人敢反抗美国的权威。事实好像也确实如此,其他国家都忙着向特朗普求和示好,无形中却陷入“囚徒困境”无法自拔。
而在特朗普看来,放低身段无疑是一种懦弱的表现,只会让他得寸进尺。反倒是挺直腰板强硬反击,才能让他感到畏惧。希望那些受到美国关税威胁的国家,都能明白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