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辽宁一个老农去世后,女儿在整理其遗物的时候,无意间发现一个破烂的木盒

熹然说历史 2025-04-18 21:25:25

1988年,辽宁一个老农去世后,女儿在整理其遗物的时候,无意间发现一个破烂的木盒子,打开一看,里面竟然有一件镶着100多颗粉蓝宝石的项链,消息不胫而走后,专家的一番话,让她的心凉到了极点...... 1988年初春,刘春花跪坐在父亲的床前,泪水模糊了她的双眼。她的父亲刘老农已经卧病在床多日,如今更是奄奄一息。家住喀左县南公营子乡七间房后坟村的刘老农,一生清贫艰苦,如今生命即将走到尽头。 "春花啊,爸爸有话要告诉你..."刘老农突然说话变得清晰起来,连一直浑浊的眼神也变得异常明亮。刘春花顿时心里一沉,她知道这是回光返照的征兆。父亲似乎想要告诉她什么重要的事情,颤抖的手指向屋内的一个方向,但话还没说完,便永远闭上了眼睛。 "爸爸!"刘春花失声痛哭,她只记得父亲指向了家的方向,但具体是什么,她并不清楚。按照父亲生前的教诲,刘春花为父亲操办了一场简朴的葬礼。待一切尘埃落定后,她独自一人回到了父亲生前居住的破旧小屋。 站在简陋的屋子中央,刘春花环顾四周,想起父亲临终前的举动。她开始在屋内搜寻,或许父亲想让她找到什么。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她发现了一个尘封已久的破旧木盒。木盒看起来年代久远,盒身已经开裂,但却被小心翼翼地藏在了一堆杂物下面。 "这是什么?爸爸哪来的这种东西?"刘春花惊讶地喃喃自语。在她的记忆中,父亲一生都在贫困中度过,甚至有年头庄稼不景气时,连一件像样的棉袄都买不起。这样一件看起来价值连城的宝石项链,怎么会出现在父亲的遗物中? 带着满腹疑问,刘春花先是走访了父亲的老朋友们,询问他们是否知道这条项链的来历,但没有人能给她答案。接着,她鼓起勇气带着项链去了县城的珠宝店寻求鉴定。 "这看起来像是碧玺和蓝宝石..."一位珠宝商摩挲着项链说道,"但具体是什么,我也说不准。它的做工不像是现代工艺,应该有些年头了。你可以去县文化站问问,那里的人见多识广。" 带着这个建议,刘春花内心既期待又忐忑。如果这真是一件贵重物品,那它的来历是什么? 第二天一早,刘春花便带着那个破旧的木盒前往县文化站。她小心翼翼地将木盒放在桌上,当她打开盒盖的那一刻,文化站的工作人员们都不由自主地围了过来,被项链的华丽所震撼。 "您好,请问...您家祖上是不是出过达官贵人?"一位文化站的老专家皱着眉头,仔细端详着项链,突然问道。 这个问题让刘春花愣住了,她摇摇头:"没有啊,我家世代都是农民..." "这不是普通首饰,而是清朝的朝珠。"文化站的老专家手指轻抚着项链,眼中流露出惊叹,"朝珠是清朝官员朝见皇帝时佩戴的装饰物,共有108颗珠子,每27颗之间有一颗大珠作为分隔,总共四颗分珠。根据清朝《会典》规定,从皇帝、后妃到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才有资格佩戴,而且材质有严格规定,能用这种宝石制作的朝珠,至少是四品以上的大官才配拥有。" 刘春花听得云里雾里,她不禁问道:"这条朝珠怎么会出现在我父亲的遗物中?" 老专家注意到刘春花提到的家乡,眼神一亮:"你说你家在后坟村?那我可能知道这朝珠的来历了。" 专家开始讲述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你们后坟村附近埋葬着一位清朝的蒙古族大臣,名叫丹巴多尔济,是喀喇沁部人。嘉庆八年,也就是1803年,有刺客在神武门前行刺皇帝。当时众人惊慌失措,丹巴多尔济挺身而出,保护了皇帝。" 刘春花听得入神,老专家继续道:"因为这次救驾之功,丹巴多尔济被提拔为御前大臣,领侍卫内大臣,兼任都统掌銮仪卫事。可惜的是,嘉庆十八年,也就是1813年,他因保护皇帝时受的伤终于不治身亡。皇帝念其忠心,追封他为'贝勒',并赐予厚葬。" "贝勒是什么?"刘春花好奇地问。 "贝勒是清朝一种高级爵位,仅次于亲王。"老专家解释道,"丹巴多尔济的墓就在你们七间房村后坟屯。当年墓园里有方形围墙,种满松树,前部有三间享殿,墓前有一块石碑,上面用满、汉、蒙三种文字刻着'圣旨'。" 老专家的语气突然变得严肃:"据《清史稿》和《清仁宗实录》记载,丹巴多尔济墓中陪葬了许多珍贵物品,包括掐丝展翅金凤饰件、蓝碧玺朝珠、金镶玉领约、金壳怀表等奇珍异宝。而你手里这条朝珠,极有可能就是丹巴多尔济的随葬品!" 刘春花听到这里,心里咯噔一下:"您的意思是...这是从墓里出来的?" "丹巴多尔济的墓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曾被盗过。"老专家沉重地说,"这朝珠很可能是被盗墓贼取出后,因某种原因遗落在外,或者被雨水冲刷露出地面,被你父亲拾到了。按照文物保护法规,这类物品本应在发现后立即上交给国家文物部门。" 老专家的话如同一盆冷水浇在刘春花头上:"这朝珠本来二十年前就该上交国家!" 刘春花的心凉到了极点。她回想起父亲临终前想要告诉她的事,恐怕就是这朝珠的秘密。 "我明白了。"刘春花深吸一口气,作出了决定,"这条朝珠是国家的文物,我愿意上交给文化站。"

0 阅读:503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