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60大寿时,众人向他道贺,但他却失落的说:我断子绝孙,何乐之有啊,这时,守寡

看历史浮沉吖 2025-04-19 09:04:17

包拯60大寿时,众人向他道贺,但他却失落的说:我断子绝孙,何乐之有啊,这时,守寡多年的儿媳崔氏突然跪倒在地,说:其实您还有一个儿子。

包拯一下子愣住了,不知儿媳妇这是唱的哪一出。在场的宾客们也面面相觑,心中满是疑惑。

​包拯还有个两岁儿子?以前怎么从来没听说过?这位儿媳妇都守寡好多年了,她是怎么得知包拯还有个儿子。

这个要从前说起。

包拯的第一个夫人李氏,嫁过来没多久就去世了,没有留下任何子嗣。第二任夫人董氏陪着他走过了十几年,为他生下了一男两女。

包拯对这个独生子包意呵护备至,19岁时为他娶了三朝宰相吕蒙正的外孙女崔氏。崔氏生下了包拯唯一的孙子包文辅。

到这里,包拯的人生可以说是圆满了。可命运总是见不得人好,在接下来的几年,他的儿子孙子接连去世,白发人送黑发人 一下子让包拯老了好几十岁。

董氏和儿媳也因此一病不起,两个妇人在这之后整日以泪洗面。

​​这包拯自然难过不已,谁也想不到他一把年纪了还要屡遭打击,但家里就他这么一个男人了,包拯只能强撑着。

包拯和董氏是开明之人,自从他们的儿子和孙子过世以后,他们觉得:儿媳妇崔氏还年轻,于是劝她另嫁他人。可崔氏却说:“公公是天下尽为仰慕之人,吾可代夫君奉养翁姑,心满意足矣。”

从此,崔氏留在了包家,侍奉公婆,但作为儿媳妇的她,不能眼睁睁看着包家无后,于是,她劝说婆婆为包拯纳妾。董氏便要包拯将自己的陪嫁丫头,孙氏纳了。

包拯无奈之下,只能顺从董氏的意思。可万万令人没想到的是,知人知面不知心,这孙氏平日里装的一副乖巧的样子,说话干什么都是温声细语,可自从做了妾后,觉得自己的身价不一样了,性子就变了。

​​孙氏起初是不满吃穿用度,再者就是各种争东西,脾气是越发大了,对下人也是呼来喝去。

最过分的是,包拯一向廉洁,但孙氏却背着包拯收别人的东西。顾及到了包拯的底线,于是给了她一笔钱,让她回老家。本以为从此之后,再无交集。

可当孙氏气呼呼地回到老家时,却发现自己怀孕了。孙氏一下没了主意,打掉吧,她也不舍得,不打吧,一个女人拖着个孩子,怎么过活?

无奈之下,她找到崔氏,告知这个消息。

崔氏知道后,立刻带了丫环过来伺候她,还留下银两给她生活,让她好好养胎,将孩子生下来。

可这孙氏又开始闹脾气,崔氏好说歹说,还承诺,孩子生下来她会带回包家抚养,将来继承包家的一切。孙氏才同意生孩子。

也许是包拯命中注定老来得子,孙氏生了个儿子。崔氏瞒着包拯将他偷偷带回府中抚养。准备有机会再告诉包拯。

正好,包拯在60大寿时感慨自己官场得意,却后继无人。崔氏也抓住机会,跪下来,将事情和盘托出 。

惊喜来的太突然,包拯愣了半晌,突然哈哈大笑。叫儿媳将孩子领过来,当场就认下孩子,还给他取名叫包绶。大家见这孩子和包拯长的十分相似,也纷纷道贺。

包拯对这个孩子寄予厚望,严格要求,请老师教他读书识字。亲自教他做人的道理,只是,包绶5岁时,包拯就去世了。

当朝皇帝宋仁宗感念包拯一生清贫,廉洁,便将包绶封为太常寺太祝,一方面是为了照顾包拯一家,另一方面也希望包缓能继承包拯的遗志。

包绶果然不负众望,虽然有父辈余荫,但是他从来不会借此谋取便利,反而时刻警醒自己,不敢有半点松懈。

从做人到做官,他都把父亲作为榜样,因此受到朝廷器重,官运亨通,一路高升。虽然官越做越大,但是两袖清风的他却一直过着勤俭清贫的生活。

1105年,47岁的包绶被朝廷调任谭州通判,只是在上任途中不幸染上重病离世。

人们在包绶身上只找到四十六枚铜钱,除此以外再无其它财物。而他的后人同样清贫,以至于没有足够的钱他的遗体带回家乡合肥,只能就地安葬。

十几年后,子女的经济才有所好转,终于凑够钱把包绶尸骨运回合肥,葬在包拯的旁边。

包拯父子俩清廉为官,一心为民,他们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称颂。

0 阅读:43

猜你喜欢

看历史浮沉吖

看历史浮沉吖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