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叫停”美国能源进口后,一架外国专机深夜飞到北京   17日深夜,北京机场,

小黑侃国际 2025-04-20 23:07:43

中国“叫停”美国能源进口后,一架外国专机深夜飞到北京   17日深夜,北京机场,俄罗斯能源部长尼古拉·舒尔吉诺夫率团抵京,无红毯、少媒体聚焦,却如巨石入水,激起全球能源领域波澜,中俄能源合作驶入加速道。   在中国能源结构转型的关键节点,2022年前四月原油进口量二十年来首现下降,而俄对华能源出口逆势上扬,石油涨4%,煤炭激增102%,此情形彰显中国能源安全战略的再平衡。   西方制裁下,俄能源“向东看”成必然,中国多元进口策略也需俄方助力,两国合作互补性具战略意义。   18日的会谈中,液化天然气联合项目与煤炭出口成为核心议题,双方合作朝着全产业链升级的方向发展,合作的“施工图”也逐渐明晰起来。   尤其亮眼的是,能源结算机制创新,本币结算超80%,震动全球能源贸易体系,或成新模板。   俄罗斯代表团深夜抵京,值此国际能源格局调整的关键之际,中国于全球供应链中的决策正改变着游戏规则。

这次访问可能成为能源史上的重要节点,标志着两国合作进入新阶段,并将对全球能源地缘政治产生长期影响,从市场角度看,这种合作是供需关系的自然选择,从更深层次看,它体现了全球能源秩序正在经历根本性重组。

中俄能源合作的深化,表面是“美国制裁逼出的抱团”,实则是两国对“能源即权力”的清醒认知,中国用多元化进口对冲地缘风险,俄罗斯以资源换生存空间,这本是现实主义的最佳注脚。   俄能源占中国进口比例已超18%,若俄罗斯因战争或内政不稳导致供应波动,中国能否快速切换备用选项?     中国一边押注俄化石能源,一边加速新能源革命,两者如何平衡?俄方在低碳技术上的滞后可能拖累中国减排承诺。     若美国将制裁延伸至中俄本币结算系统,或施压第三国拒绝参与,现有模式可能承压。   长远看,能源合作的关键在于“可控性”,中俄需避免重蹈欧洲对俄能源依赖的覆辙,同时将合作延伸至新能源、储能技术等领域,才能让这场深夜抵达的能源暗棋,真正下成一步“活棋”。  

0 阅读:188
小黑侃国际

小黑侃国际

精彩国际事每天更新,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