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BUG》栏目徐苑蕾
曾经叱咤华语影视圈的TVB(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如今正深陷艺人流失、业绩下滑与转型困局的多重危机。
近日,有老牌演员公开控诉TVB收入微薄,直言“全职洗碗都比当演员赚得多”,也有演员炮轰公司内部派系斗争激烈,犹如现实版《甄嬛传》。这些争议不仅暴露了TVB长期存在的管理问题,更折射出香港影视行业的整体萎缩。
在此背景下,近年来,TVB头部艺人加速离巢,包括多位“视帝”“视后”相继出走,导致公司核心人才断层。与此同时,TVB业绩持续低迷,2024年营收仅33.23亿港元,较2014年巅峰时期缩水超40%,并已连续7年亏损,累计亏损额高达34.84亿港元。
为寻求新增长点,TVB押注电商与直播带货,但效果不尽如人意。2024年电商收入暴跌74%,内地直播业务流量锐减。曾经的“港剧情怀”还能支撑TVB找到新的生存之道吗?
演员控诉收入低:“洗碗都比我钱多”
2025年对于TVB而言可谓多事之秋,多位资深艺人公开炮轰公司内部管理问题,将长期积累的矛盾彻底暴露,最引人注目的是近期两位老戏骨的连续发声。
老牌演员鲁振顺在内部会议上向管理层大吐苦水,指出近年因不时裁节目致收入大减。他其后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也要交租和正常生活,全职洗碗都比我钱多。”
此番言论随后引发广泛关注。面对舆论压力,TVB总经理曾志伟回应,“长江后浪推前浪,公司尽力保留旧人,但艺人需接受现实。”
此外,演员江华的批评则更为尖锐,他直指TVB“山头文化严重”,形容内部派系斗争激烈如同职场版《甄嬛传》。
根据财报资料,TVB合约艺人按逐次出镜或包薪制支薪。与内地市场片酬制不同,TVB长期垄断香港艺人市场,一定程度上导致艺人议价权薄弱。而随着香港影视市场整体萎缩和内地市场的崛起,这种依靠垄断地位压低成本的模式恐难以为继。
因此,不少TVB艺人转行谋求生存,近日多名演员更是因为跨界之大而登上热搜。比如TVB演员蔡淇俊和香港小姐陈思齐就因为在内地摆摊卖鸡爪备受热议,曾出演《使徒行者》的演员沈震轩则在社交媒体上证实自己开网约车帮补收入。
TVB的艺人流失问题不仅体现在基层演员的转行潮上,不少曾获得“视帝”(最佳男主角)和“视后”(最佳女主角)的头部艺人也在大规模离巢,这一现象在近年来更是呈现加速趋势。
根据不完全统计,过去5年,至少有7位曾获得TVB最佳男主角或最佳女主角的艺人选择离开,包括王浩信、胡定欣、唐诗咏等人。离巢的视帝视后大多处于30-45岁的黄金年龄段,本应是中流砥柱,其离去不仅削弱了TVB的演员阵容实力,更带走了宝贵的观众缘和行业影响力。
为了应对头部艺人离巢,TVB尝试通过“部头合约”,即每年拍摄一部剧集留人,如王浩信离巢后仍以这种形式与TVB合作。但这种松散关系难以培养艺人忠诚度,也无法阻止核心人才的外流。TVB还试图通过子公司邵氏或合作公司维持与离巢艺人的联系,效果同样有限。
连亏7年,营收较峰值收缩四成
TVB的艺人流失危机绝非偶然,而是香港影视产业结构变迁、市场萎缩的必然结果。在此背景下,近年来,TVB收入持续萎缩,2024年TVB实现营收33.23亿港元,同比下滑2%,而2014年峰值期为57.73亿港元,也就是说,10年间,TVB营收规模收缩了超过四成。
此外,自2018年起,这家有着半个多世纪历史的传媒巨头开始陷入连年亏损的困境。从股东应占亏损角度看,截至2024年,TVB已连续7年未能实现盈利,累计净亏损额达到34.84亿港元。
传统业务萎缩与广告收入下滑构成了TVB财务困境的最直接表现。作为免费电视运营商,TVB长期依赖广告收入实现商业变现。2014年,TVB广告收入达到39.98亿港元的历史高峰,此后便持续走低,2019年降至21.49亿港元,2020年进一步萎缩至10.76亿港元。
这一下滑趋势与全球电视行业的大环境密切相关,数字媒体的崛起彻底改变了广告市场的格局,传统电视的受众规模和广告价值被不断稀释。尽管2024年TVB在香港的广告市场份额从75%回升至83%,但整体市场规模已不可同日而语,反映出传统电视广告的衰退。
大幅削减运营成本成为TVB财务改善的最直接抓手。自2021年起,TVB开始实施一系列“省”字诀措施,包括合并电视频道、减员等动作。
财报数据显示,2023年,TVB总营运成本较上年同期减少约4.58亿港元,2024年成本管控进一步强化,总营运成本同比减少5.65亿港元至32.79亿港元。截至2024年底,TVB的合约艺人及职员数量为2982人,较2023年的3496人同比下降约15%,而上年同期降幅为13%。
进入2024年,TVB的财务状况开始释放出积极信号,全年EBITDA(息税折旧及摊销前利润)转正至2.95亿港元。TVB管理层预计,2025年EBITDA将持续攀升,并将实现全年股东应占净利润为正。不过,TVB的股价却未随之上涨,在公布业绩后,TVB股价反而大幅下跌5.39%,市值不足15亿港元。
一位机构人士表示,这可能与TVB主营业务模式缺乏重大突破、传统电视行业逐渐衰落以及带货业务量能有限等因素有关。投资者对TVB能否持续盈利仍持谨慎态度,反映出市场对传统媒体转型前景的普遍担忧。
转型电商失利,带货流量锐减
值得注意的是,TVB近年来的业务重心逐渐从传统电视广播转向电商领域,试图通过“直播带货+内容电商”的模式开拓新的增长点。
2021年,在亏损的情况下,TVB仍掏出2亿港元收购了香港本地电商平台士多集团(Ztore)及其子公司邻住买(Neigbuy),使得TVB的电商收入在2022年同比增长262%,达到8.6亿港元,占总收入的24%。
然而,香港市场当下的零售环境异常艰难,为了压缩成本,2024年TVB将士多平台与邻住买合并,导致电商收入大幅下跌。2024年,TVB电子商务业务收入为1.27亿港元,较2023年的4.86亿港元同比下降74%。从EBITDA维度看,TVB的电子商务业务也是唯一亏损的业务,2024年亏损额为3364万港元,2023年则为4900万港元。
这笔收购也为TVB的业绩带来了9400万港元的资产撇销,其中包括商誉8500万港元、相关无形资产400万港元以及其他资产500万港元,直接拖累了净利润表现。
而在内地市场,TVB的直播带货业务也渐显疲态。2022年4月,TVB入驻抖音并打造直播带货矩阵,不过并未起用TVB艺人带货。2023年3月,“TVB识货”直播间在淘宝正式开播,首场主播阵容有演员陈敏之和陈豪坐镇。当时,淘宝官方数据显示,TVB淘宝直播首秀的累计观看人次超过485万,最高在线人数超过3万,单场带货达2350万。按照TVB和淘宝双方约定,当年将进行48场直播合作,预计为TVB带来千万港元的收益。
TVB在2023年财报中也披露了内地带货的GMV数据:“多渠道网络业务于年内的商品交易总值达到超过5.7亿元人民币。”不过2024年,TVB却未再披露最新的GMV数据,公司仅提到,中国内地业务的收入增长主要由大量合拍剧项目带动。
《BUG》栏目注意到,截至4月18日,今年“TVB识货”直播间在淘宝进行了20场直播,但仅有少数场次有TVB艺人现身撑场。观看量较2023年首播时大幅下滑,大部分直播观看人次在10万-30万人次水平,部分场次甚至仅有4万-5万人观看。
灵笼科技负责人宫黎表示,直播带货经过多年爆发式增长后,市场已趋于饱和。头部主播占据主要流量,中小平台及新入局者难以突破。TVB的“港剧情怀”虽能短暂吸引观众,但缺乏持续的内容创新、低价优势以及差异化的供应链优势,无法形成稳定复购。同时,人才持续外流的问题也使得TVB难以稳定培养专业带货主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