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的儿子,驾机血洒长空。张伯苓收到噩耗,又哭又笑,拍手大叫:“死得好!死得好!吾出身水师,可惜今老矣,常以不能杀敌报国为恨。而今吾儿为国捐躯,可无遗憾了!”
说完,两张被泪水浸湿的纸掉落在地,上面赫然写着“死亡通知书”几个字,署名便是张伯苓的四子张锡祜,而另一张纸,是张锡祜留下的绝笔信。
1937年日本对中国展开了全面的进攻,淞沪会战的打响,日军优良的装备让当时的国民政府根本无力招架,国内士气低沉,“亡国论”甚嚣尘上。
为了挽回这一现状,国民党特意召来了为数不多受过专业训练的空军第八大队。
张伯苓的四儿子张锡祜便是在此时加入进来的。
而对于张伯苓将自己儿子送进空军部队一事许多人是很不理解的。
一个从南开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加上显赫的家世背景,无论做什么都是事半功倍的,为何偏要到这九死一生的前线呢?
只是张锡祜却还是不顾外界的声音,坚定的成为了一名飞行员,因为在张锡祜看来国家航空业羸弱,急需航空方面的人才,而他自己则愿意为航空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学成之后,张锡祜义无反顾地走上了战场,前往南京随时准备着与敌人进行战斗。
当敌机的轰鸣声再次传来,张锡祜也接到了奔赴战场的任务,那就是同自己的战友分别引开城市上空的敌机。
张锡祜不敢怠慢,在接到命令后紧急和战友制定了吸引敌人目标的战略方式。
第二天,张锡祜便与战友一齐踏上了战场,开始的时候在张锡祜和队员默契的配合之下,敌机确实被张锡祜二人耍的团团转。在二人的引领下,很快敌机就被带偏了方向。
就在张锡祜和队友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下一秒就准备对敌机进行致命一击的时候意外却发生了。
不知何时,张锡祜和队友的周围,已经围满了敌机,这些敌机悄然跟上来,将张锡祜和队员的战机团团围住。
眼见形势不好,张锡祜和队员只好暂时放弃攻击,转而尽量快速飞离包围圈来保证自身的安全。
于是张锡祜飞快的驾驶着自己的战机快速飞离连方向都顾不得辨认。
好在张锡祜专业技能过硬,很快就将敌机远远的甩在了身后,张锡祜心下一松,觉得是时候返航了。
可还没等张锡祜彻底放松下来,天空上方隐隐作响的雷声再一次让张锡祜浑身紧绷。
黑压压的云彩和道道闪电让张锡祜心下直叫不好,雷雨天气将会使飞机陷入危险之中。
张锡祜来不及思考,只得转头逃离雷雨天气的范围,可没想到的是,张锡祜调头往回飞的路上,再一次碰到了日军的飞机。
张锡祜遭到了敌机的攻击,为了自保张锡祜不得已之下也只好开火反击。
只是双方激战之时,雷雨的恶劣天气范围却在不断的往外扩散,逐渐的即使张锡祜再努力驾驶飞机,也无法避免飞机的颠簸。
而此时日军也终于意识到天气的不利,开始往回走,可张锡祜却不顾天气情况对敌机穷追猛打。
最终日军飞机不敌张锡祜自上空坠落而下,但此时张锡祜也早已置身危险之中。
即便张锡祜再努力的躲避,但依旧不可避免的遭到了雷击,几次之后张锡祜的飞机便开始摇摇欲坠了。
就在张锡祜进行最后的努力时,飞机内的控制系统却因为雷电的暴击而直接失灵。
最终张锡祜还是没能挽回结局,出现严重故障而导致失控的战机自百米高空直直落下,不幸牺牲。
张锡祜的死讯很快就传回了家中,张伯苓收到的除了儿子的死讯还有张锡祜的一封家书。
张伯苓读完家书顿时老泪纵横而下一秒却又笑了出来,冲着一众家人说道:“死得好,死得好,我儿为国尽忠,我儿乃是至忠至孝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