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扩大开放持续加力提速
在全球经济被“脱钩断链”阴云笼罩、保护主义逆流涌动的当下,中国以一连串硬核开放动作划出清晰的战略轨迹——从商务部对“关税胁迫外交”的强硬反制,到自贸试验区升级战略的制度型破局,再到服务业开放试点城市的“压力测试”,中国正以“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确定性,在单边主义狂潮中打造全球发展的“稳定锚”。这场主动选择的开放突围,既是对美式霸权逻辑的有力驳斥,更是对“开放型世界经济”的重新定义。
☆当“筑墙设限”成为潮流,中国选择“拆墙破茧”的战略自信
美国联合盟友搞“芯片四方联盟”“印太经济框架”,本质是用“零和思维”重构全球产业链,试图以关税豁免为诱饵胁迫盟友“选边站”。但中国的回应充满东方智慧:一方面在博鳌亚洲论坛宣布“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2024年产能突破100万辆,印证外资对“中国市场机遇”的投票;另一方面在《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意见》中推出21项首创政策,比如允许跨国公司在海南自贸港开展跨境数据“本地存储+分类出境”,让新加坡淡马锡等机构的投资决策周期缩短40%。数据显示,2024年一季度欧盟对华投资激增37%,德国巴斯夫湛江一体化基地提前一年投产,正是对“脱钩论”最直接的打脸。中国用“市场的大门越开越大”证明:真正的全球化,永远扎根于互利共赢的土壤。
☆从“政策开放”到“制度开放”:中国在规则重构中掌握主动权
此次新增的9个服务业开放试点城市,藏着中国突破“边境后壁垒”的深层考量——成都允许外资旅行社经营赴藏旅游业务,武汉试点“外籍船舶检验师执业认可”,这些看似细微的政策,实则是在打破国际服务贸易中的“隐性壁垒”。更具标志性的是配套改革:北京试点“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将教育、医疗等领域的23项限制措施“非禁即入”;上海浦东推出“境外职业资格直通车”,允许120类海外人才凭证在自贸区执业,香港律师事务所驻内地代表处审批时间从60天压缩至7天。这种从“商品流动型开放”到“规则制度型开放”的升级,本质是在为RCEP、CPTPP等高标准经贸协定铺路,让中国从“国际规则接受者”逐步成为“规则共建者”。正如WTO前总干事阿泽维多所言:“中国的开放正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变革。”
☆“对等反制”与“扩大开放”的辩证艺术:展现大国战略平衡术
面对美国“以华谋私”的关税胁迫,中国的反制既讲原则又留余地——商务部明确“对等反制”,但同时扩大汽车平行进口试点,让中东土豪级买家能在天津港直接采购国产新能源豪车;对恶意实施技术封锁的美企启动“不可靠实体清单”,但也为荷兰ASML光刻机提供“白名单”通关便利。这种“打开窗户吸新鲜空气,同时装好纱窗防蚊蝇”的智慧,在服务业开放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允许外资在上海自贸区独资设立演出经纪机构,迪士尼音乐剧《狮子王》中文版票房破2亿的同时,同步建立“文化产品安全审查”机制;支持外籍医生在海南开设诊所,引入梅奥诊所先进管理模式的同时,要求其纳入中国医保监管体系。开放不是“无条件妥协”,而是在“安全与发展”之间找到动态平衡点,这正是中国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生动注脚。
☆开放压力下的产业“破茧成蝶”:用“倒逼机制”培育新优势
将“游戏出海”纳入试点政策,表面是文化输出,实则是数字经济领域的“制度破冰”。上海自贸试验区率先试点“游戏版号跨区域评审”,米哈游《崩坏:星穹铁道》上线首月海外营收破2亿美元,带动国内300多家中小游戏企业扎堆入驻;成都试点“数字服务出口免税”,让字节跳动旗下TikTok Shop在东南亚的GMV半年增长180%。更深刻的变革发生在传统领域:北京允许外资控股合资医院,和睦家引入JCI认证后推出“24小时双语急诊”,倒逼公立医院启动“国际医疗服务区”改造;深圳试点“港澳金融牌照互认”,招商永隆银行的跨境理财通业务量增长200%,推动内地银行加速接轨国际合规标准。这种“以开放促改革、以竞争促创新”的逻辑,正在重塑中国产业的全球竞争力。
中国开放,重构全球化的“确定性密码”
当某些国家在“脱钩”迷思中陷入内耗时,中国用“三张清单”(外资准入负面清单、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数据跨境流动白名单)搭建起制度型开放的四梁八柱,用“155项试点任务”勾勒出服务业开放的路线图。这不是应对外部压力的权宜之计,而是基于“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战略清醒——2024年中国进口博览会意向成交额再创新高,中欧班列开行量突破6万列,正是开放红利的现实注脚。在单边主义制造的不确定性中,中国以“政策透明度、市场可及性、权益保障性”三重承诺,为全球投资者打造“稳定岛”。这是一场超越零和博弈的开放革命:中国扩大开放的每一步,既是对自身发展的赋能,更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践行。因为历史早已证明:唯有开放,才能让文明生生不息;唯有包容,才能让世界走向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