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驾数码团数码博主逛展日记
用技术回答真实的驾驶难题
这就是华为发布乾崑智驾ADS 4
在华为“以智能创造可能”技术大会上,一项关于“安全”的共识贯穿全场。没有宏大叙事,没有未来畅想,这场发布会更像一场“解题会”:如何让自动驾驶更懂真实世界的复杂,如何让技术回归解决用户痛点的本质。
当AI学会“预判”:从实验室到真实路况
“过去行业最大的瓶颈,是难例场景数据的匮乏。”华为工程师在台上展示了一组对比数据:通过云端乾崑智驾世界引擎,AI可生成密度高达真实世界1000倍的复杂路况。这意味着,一套自动驾驶系统在上路前,已“经历”过数亿公里的极端场景训练——暴雨中的湿滑弯道、夜间突然出现的障碍物,甚至地下停车场被遮挡的岔路口。
这种能力直接体现在乾崑智驾ADS 4的升级中:端到端时延降低50%,重刹率减少30%。现场播放的一段测试视频里,车辆在施工路段提前200米开始变道,避开锥形桶和坑洼。“这不是为了炫技,而是避免‘极限操作’带来的安全隐患。”工程师强调。
停车场里的“笨功夫”:从跨层泊车到代客充电
发布会最受关注的“泊车代驾VPD”功能,背后是一组令人意外的数字:华为团队曾连续三个月深夜蹲守全国20个城市的地下停车场,测绘坡道角度、标识盲区,甚至记录保洁车的通行规律。“有的停车场直角弯宽度不足4米,系统必须精确到厘米级控制。”最终,车辆不仅能自主跨层泊车,还能在电量不足时寻找充电桩完成补能。
这项功能将于2025年6月落地,首批覆盖全国10万个停车场。对于新手司机或带孩子的家长而言,这意味着在商场出口等待的不再是疲惫的找车过程,而是一辆自动驶来的座驾。
安全与效率的平衡:车企高管的“家长心态”
圆桌论坛上,广汽集团董事长冯兴亚分享了一个细节:女儿拿到驾照后第一次独自上高速,他在手机定位上反复刷新了17次。“技术应该让人更安心,而不是更焦虑。”这一观点引发共鸣。上汽总裁贾健旭提到,某次测试中系统为避让道路施工多绕行200米,却被用户质疑“不够智能”。“就像父母教育孩子,安全永远比节省两分钟更重要。”
这种“保守”也体现在乾崑智驾ADS 4的商用节奏中。尽管已通过6亿公里云端仿真验证,华为仍将高速L3功能限定在特定路段,并采用渐进式开放策略。“安全没有捷径,用户信任需要一公里一公里积累。”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CEO靳玉志表示。
从参数到体验:座舱如何“听懂”真实需求
鸿蒙座舱HarmonySpace 5的升级,瞄准了用户最细微的体验痛点:模糊指令识别率提升至85%,意味着说“我饿了”就能触发导航搜索餐厅;43个扬声器组成的HUAWEI SOUND非凡系列,通过“负向声波”抵消外界噪音,让后排婴儿的啼哭不会干扰前排通话。
这些功能的落地没有依靠“颠覆式创新”,而是基于对真实用车场景的拆解。例如,车载智慧屏的AI画质增强引擎,专门优化了网约车司机常用的低分辨率监控画面;而“哨兵模式增强”功能,则源于用户对夜间车辆安全的普遍担忧。
最后差哥想说:技术进化,答案在人间
正如靳玉志所说:“我们记录过深夜代驾司机的行车轨迹,也分析过妈妈单手抱娃时开门的姿势。真正的智能,藏在那些被生活磨出茧的细节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