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一个山东的退役军人,站在相亲大会上,眼神坚定,吐出一句话:“我要去新疆戍边,今后可能很难回家,愿不愿意跟我走?”这要求未免太过离谱,谁会愿意离开舒适的家乡,跟着一个陌生人去荒无人烟的边疆?
可谁也没想到,这个叫魏德友的男人,最终将青春与一生都献给了那片孤寂的草原。
1964年,魏德友踏上了通往新疆的列车。当时的新疆,条件简陋,甚至可以说是“寸草不生”。然而,魏德友却带着一种坚定。
他知道,新疆边境线长,巡逻工作少不了,但他做好了吃苦的准备。他不是没想过生活会艰难,可真正站在那片荒凉的草原上时,风卷着沙,寒冷刺骨,他才真切地感受到什么叫艰苦。
初到边疆的日子,白天开荒,晚上巡逻,连睡觉都是奢侈。魏德友和其他战友们一起吃住在帐篷里,时常能听到狼嚎。面对这些,魏德友没有退缩。他知道,这是国家的命令,既然来了,就必须扛住。
当时,连队有很多年轻人和魏德友一样,充满热血。但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多人扛不住这样的生活,相继离开。魏德友却没有动摇,甚至连一个念头都没有过。他曾对着战友说:“这里是祖国的边境,我不守,谁来守?”。
魏德友并不是没有家庭。他和妻子刘京好结婚不久,生活还算安稳。但当他决定去新疆时,刘京好一言未发,只是默默收拾了行李,跟着魏德友来到了那片荒凉的草原。刘京好的内心是复杂的。她知道,跟着魏德友意味着告别安稳,意味着长期的孤寂与艰苦。
最初的生活充满了挑战。草原上气候极端,冬天大雪封山,积雪有一米多厚,夏天蚊虫肆虐,有时牛虻叮得人皮肤都烂了。一天,两天,日子久了,刘京好也学会了忍受这些苦,她知道,丈夫的选择已定,她能做的就是陪伴。
日复一日,魏德友与刘京好几乎成了边境线上不变的风景。
他们每天早上五点起床,魏德友升起一面五星红旗。虽然没有观众,也没有国歌,但他每次都一丝不苟,像是完成一次庄重的仪式。他总说:“看见这面旗,我就知道,我在守护祖国。”
升完旗,魏德友会带上“三件宝”:一把老旧的军用水壶,一台收音机,还有一副锈蚀的望远镜。这些工具伴随他走过了无数个巡逻的日子。
巡逻路上,魏德友会仔细检查每一处边境线,看有没有异常。边境线上的每一道腰线,每一寸草地,早已刻在他的心里。哪怕是一点点风吹草动,他都能感知到。
有一次,魏德友独自巡逻,遇上了暴风雪。他的衣服湿透后被冻得僵硬,腿脚几乎挪不动。当时的他靠着微弱的电筒信号,才被边防站的战友救下。
妻子刘京好心疼地掉泪,但他依然倔强:“这是党交给我的任务,我必须完成。”
1980年代,魏德友所在的兵团连队裁撤,很多战友相继离开,但他却选择留下。那些年,他带着妻子继续巡边,白天放牧,夜晚巡逻。直到2002年,魏德友和妻子正式退休。
按理说,这对夫妻可以返回山东老家,安享晚年。可当子女劝说他们回去时,他们却拒绝了。
魏德友说:“既然当初我选择了这里,我就要坚持到底,不能走。”这话说得很轻,却透着骨子里的坚定。他们的孩子曾为他们在裕民县买了房子,希望父母能够住得舒适一些。
但魏德友和妻子连一天都没去住,依然选择住在那间简陋的土房里。
晚年的魏德友,虽然年纪大了,但依然每天坚持巡逻。他曾笑着对女儿说:“我不去转一圈,晚上都睡不踏实。”这个“犟脾气”,成了魏家人的共识,也成了草原上的传奇。
魏德友守边的精神不仅打动了战友,也影响了他的子女。
2017年,二女儿魏萍辞掉山东的工作,回到草原,接替父亲的巡边工作。小女儿魏霞也回到了草原,与姐姐一同守护这片边疆。
“能和父亲一起守边,感觉非常自豪。”魏萍说。虽然如今的边境线条件比起父辈们已经好了很多,但魏家的女儿们依然珍视这份使命。她们明白,父亲留下的,不仅仅是对这片土地的守护,更是一种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