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在一场群戏里,仅仅因为3秒特写就引发了一场抢镜冲突。这看似只是一个小事件,却反映出娱乐圈背后巨大的问题。从经济利益的角度出发,部分剧组1秒特写镜头价值10万元片酬,这就像一块大蛋糕,引得无数人觊觎。在某影视城打印店,“加戏小抄”月销2000份,群演为了能在镜头前多露脸,自费设计摔倒抢镜动作。这背后其实是生存的无奈,但也凸显了行业规则的严重变形。 随着短视频时代的到来,这种情况愈发严重。演员涨粉和正片高光片段联系起来,新生代演员接戏首先关心特写数量,顶流团队要求每场有多个怼脸镜头。这时候表演的艺术性已经被抛到九霄云外,完全成了镜头时长的竞争。拿郝蕾和某流量演员对比,郝蕾为了《春潮》一场长镜头可以连续20天酗酒,胃出血都坚持实拍,这是对表演艺术的尊重和热爱。而某流量演员80%戏份用替身,靠“滴眼药水哭戏”就能上热搜,这差距实在是太大了。近三年票房TOP20影片里,演技派主演占比不足25%,可是“抢戏”“加戏”词条搜索量却激增470%,市场的这种反应实在让人难以理解。 观众的态度也很奇怪,多数年轻观众把抢镜当作演技或者敬业的表现,新生代靠抢镜妆涨粉,老戏骨因为专注角色被批评不懂营销。从行业整体来看,老一辈演员为角色付出巨大努力,像张国荣、葛优他们的敬业精神,现在却被“镜头计算”所取代。剧组开机前不讨论剧本,而是考虑谁的片段能成抖音爆款,作品都变成了流量的拼接。抢戏现象还导致“劣币驱逐良币”,专业演员精力被分散,剧组效率降低,作品质量下降,文化记忆也在被削弱。我们真的需要好好思考,到底怎样才能让娱乐圈改变这种现状,是靠演员自身的自律,还是需要重新构建行业规则呢?
薛家燕告诉你,周星驰找你拍戏,你真没必要跟他谈什么片酬。家燕姐前两天上节
【11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