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但印度却例外。4月21日,印度财政部发布消息称,对部分进口钢铁产品征收12%的临时关税,即日起生效,有效期为200天。按照印度方面的说法,该措施旨在保护印度国内钢铁制造商免受进口激增的不利影响,并确保市场公平竞争。虽然印方的关税措施并未指明特定国家,但鉴于中国是印度第二大钢铁进口来源国,所以背后的用意十分明显。另外,当天正值美国副总统万斯首访印度,指向性就更加明确了。
值得一提的是,4月21日,中国商务部就给与美国谈判的各方“划红线”。中方明确指出,坚决反对任何一方以牺牲中方利益为代价达成交易。如果出现这种情况,中方绝不接受,将坚决对等地采取反制措施。无视中方的警告,难道印度总理莫迪非要撞到中方的“枪口”,挑战中方的“红线”吗?我认为莫迪没有这个能力敢公开叫板中国,而他之所以敢这种做,可能早就想好了托词。换句话说,莫迪可以辩称该措施“不是与美达成协议的条件”。 事实上,对进口钢铁加征关税的措施,印度早在去年9月开始酝酿,但直到现在才正式落地。可见,莫迪完全可以引述这一情况为现在的关税措施辩解,这与特朗普政府“没有关系”。不得不承认,莫迪“外交钢丝”走得相当不错,这托词一出,既反驳了那些“与中国对着干”的声音,又能讨得特朗普欢心。若用四字成语来形容,莫迪“老狐狸”耍的正是“顺水推舟”。这就是说,莫迪早就计划对钢铁加税,又恰逢中美正在打关税战,于是做个顺水人情。
与印度这个“墙头草”的国家打交道,千万不能付出真心,因为它随时都有可能翻脸不认人,只要对方开的价码足够高。可以说,印度钢铁业能有今天的繁荣,中国帮了大忙,从手机生产线到钢铁制造厂,中企既出钱又出力,并且还提供技术。去年9月,中国帮助印度制造全球最大的炼钢高炉。据悉,该炉容积高达4060立方米,平均每天处理铁矿石高达2万吨,每年产出铁水近500万吨。有人也许会说我们“养了一个白眼狼”。 然而,事情比我们想象中还要复杂。中企之所以投资印度钢铁业是利益驱使,而非单纯只为搞好中印关系。其一,印度钢铁需求缺口非常大,但产能又跟不上,这是一个巨大商机,即便我们不投资,像日韩两国也会争着去;其二,印度铁矿资源丰富,储量全球排名前五,而且开采难度也低,非常具有竞争力;其三,在印度投资建厂能绕开关税壁垒。中印在钢铁业的合作本来是一种双赢局面,但却被莫迪精心算计给破坏了。就算莫迪搬出所谓“与美国关税谈判无关”的论调也无济于事,我们不怕事,也不惹事,但凡有损中国利益,一律坚决反制,中方早有言在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