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生态账遇上形式主义:毁林造田背后的发展困局 近日一则关于某山区生态工程的报道

郑大拿的小生活 2025-04-23 15:24:11

当生态账遇上形式主义:毁林造田背后的发展困局 近日一则关于某山区生态工程的报道引发热议。调查发现,原本旨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土地整改项目,因执行偏差导致竹林大面积损毁,撂荒土地与生态危机并存。这场生态与发展的拉锯战,暴露出基层治理中值得深思的现实课题。 镜头下的整改现场令人揪心:山坡上残留着凌乱的竹桩,裸露的土层在雨水冲刷下沟壑纵横。据当地农户反映,这些曾年产数千元收益的竹林被清理后,承诺的复耕措施却迟迟未见踪影。卫星数据显示,类似撂荒地块占已整改区域四成以上,既失了经济林又未获新耕地,形成触目惊心的"生态伤疤"。 该案例折射出两个关键矛盾:其一是资源禀赋与政策适配的错位。被整改区域作为传统竹产业基地,每公顷竹林年固碳量达7.5吨,水土保持效益是普通林地的3倍,衍生的竹编、竹炭等产业链创造了数万就业岗位。简单套用平原地区的耕地指标,显然忽视了山地生态系统的特殊性。 其二是短期政绩与长远发展的博弈。在海拔600米以上陡坡地强行垦殖,粮食亩产不足平原地区1/3,却要承受3倍以上的水土流失风险。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治理逻辑,既违背自然规律,又动摇民生根基——据测算,当地农户因此损失的收入相当于人均年收入的65%。 生态经济学家指出,此类困局本质上是发展观的试金石。我国现存25度以上坡耕地中,有38%属于"生态脆弱型耕地",如何在保障粮食安全与守护绿水青山间找到平衡点,考验着治理智慧。云南某县的成功实践或许提供启示:通过"竹菌轮作""林下药园"等立体农业模式,既保住生态屏障,又实现亩均产值翻番。 这场风波带给我们的思考远超出个案范畴。当某地竹林碳汇交易试点已让农户每亩增收200元,当浙江安吉的竹制品远销海外创汇过亿,这些成功案例都在证明:生态文明建设绝非简单的退与进,而是需要建立更精细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让守护绿水青山真正获得金山银山的回报。 政策执行者亟需建立多维度的效益评估模型,在耕地保护指标与生态补偿机制间找到动态平衡。毕竟,高质量发展的要义,在于读懂每片土地的自然密码,而非用统一标尺丈量千差万别的山川大地。乱划基本农田

0 阅读:44

评论列表

孤鹰

孤鹰

2
2025-04-23 22:57

作者说的对,赞一个!👍

郑大拿的小生活

郑大拿的小生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