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羹尧为啥要坐以待毙,而没有造反: 1、有后顾之忧 2、对军队没有绝对的掌控力 3、没有充足的准备 年羹尧,1679年生于汉军镶黄旗,出身显赫,父亲年遐龄做过湖广巡抚,兄长年希尧官至侍郎,妹妹更是雍正的贵妃。这样的家世,让他早早站上了仕途的快车道。1700年,21岁的他考中进士,进入翰林院,但他的才华远不止纸上谈兵。1709年,他出任四川巡抚,30岁便掌管一方军政,整顿吏治,稳固边防,能力不容小觑。1718年,准噶尔入侵西藏,他率军平叛,立下大功,康熙帝封他“一等公”。雍正即位后,他更被委以重任,统领西北二十余万大军,风头一时无两。 然而,盛极必衰,年羹尧的性格和行事风格为他埋下了祸根。他为人骄横,脾气火爆,对部下动不动就打骂,甚至杖责不听话的军官。这种做派让他在军中树敌不少,部下虽畏他,却未必服他。与此同时,雍正帝的多疑性格也让两人关系逐渐恶化。雍正对功高震主的臣子向来警惕,年羹尧的权势无疑成了皇帝眼中的刺。1725年,雍正开始动手,撤换他的亲信,提拔与他不和的岳钟琪,还把他调去杭州当了个有名无实的将军。1726年,雍正罗列九十二条罪状赐他自尽,年羹尧喝下毒酒,47岁的生命就此画上句号。 那么,问题来了:手握重兵的年羹尧,为啥不造反,非要坐以待毙呢?咱们得从几个角度来挖挖这件事的根儿。 第一,家族的牵绊是个大问题。 年羹尧不是孤家寡人,他的父亲、兄长、妹妹都在朝廷眼皮底下。清朝对谋反的惩罚那叫一个狠,不仅本人得死,九族都得跟着倒霉。年羹尧要是真反了,家里人估计一个都跑不掉。他可能掂量过这笔账,觉得与其拉着全家陪葬,不如自己扛下所有罪名,保住家人一命。事实也证明,他死后只有长子被处决,其他家人保住了性命,这或许是他妥协的结果。 第二,军心不稳,造反没底气。 年羹尧手下虽有二十万大军,但这些兵多是八旗子弟,家眷都在京城,朝廷一句话就能让他们投鼠忌器。再加上他平时为人太跋扈,军中将领和士兵对他多有怨言。雍正看准了这点,提拔岳钟琪等人,分化他的势力。年羹尧的军权看着唬人,实际上已经摇摇欲坠,真要造反,估计没几个人会跟他一条心。 第三,后勤掐脖子,造反没条件。 年羹尧长期在西北带兵,军队的粮草、装备全靠朝廷拨给。一旦造反,粮道被切,兵马没几天就得饿肚子。西北那地方,荒凉得很,自己凑粮根本不现实。雍正早有准备,把他的亲信调走,又把他弄到杭州,彻底断了兵权和资源。没钱没粮没地盘,造反就是个笑话。 第四,个人性格和忠诚在作祟。 年羹尧虽然脾气大,但对朝廷的忠心没得说。在他眼里,皇帝就是天,造反这种大逆不道的事,他可能压根没想过。即便到了绝路,他也没动过这心思。这种观念,或许是他选择接受命运的关键。 从这些角度看,年羹尧不造反不是因为他没胆子,而是形势和内心都不允许。家族的安危让他不敢轻举妄动,军心的涣散让他无力一搏,资源的匮乏让他无从下手,忠诚的观念又锁住了他的野心。这几条绳子绑在一起,把他死死困在了“坐以待毙”的结局上。 再往深里说,年羹尧的经历其实挺能反映清朝那会儿的政治生态。皇帝的权术、臣子的处境、军队的忠诚,全都环环相扣。年羹尧不是没能力,而是被这个大环境给框住了。他或许也明白,造反的下场可能比现在还惨,与其赌一把输个精光,不如留点余地给家人。
年羹尧为啥要坐以待毙,而没有造反: 1、有后顾之忧 2、对军队没有绝对的掌控力
裂谷长河
2025-04-23 16:10:07
0
阅读:167
深渊传说
我大清那个皇帝不是卸磨杀驴的啊?
宇化贤
满清十大酷刑、闭关锁国、不思进取、文字狱、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剃发易服、驱使奴隶、鞑子一人管十家,银乱中国女子,欺男霸女、康熙乾隆六下江南挥霍奢靡、四库全书篡改禁毁15万册古籍、隐藏满清罪恶事实、抹黑明朝历史、禁锢思想、打断人民的脊梁骨、误人子弟,误导国人成为奴隶、阉割中华文明,使我国回到漆黑蒙昧的原始社会、凡有水旱,坐视不管、重徭役、纵贪官污吏,官以贿得邢以钱免,腐败,卖官鬻爵,贪赃枉法国库空虚、圈地运动,百姓流离失所、民族压迫、宁与外邦不与家奴、割地赔款、不战而败、丧权辱国、不平等条约、百年屈辱、祸国殃民、扼杀维新、残暴专制、种族灭绝、赵州之屠、畿南之屠、潼关之屠、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昆山之屠、嘉兴之屠、江阴八十一日、常熟之屠、四川大屠杀、金华之屠、南昌大屠杀、湘潭之屠、南雄之屠、汾州之屠、大同之屠、广州大屠杀、潮州之屠……几乎将明朝全境上下屠了个底朝天,整个华夏大地十室九空!屠杀人数甚至比日本鬼子侵华战争死亡总数多出数倍!中国文明领先世界几千年,直到满清统治时期才急剧衰落到世界贫穷国家。中国历史上最接近亡国的四个时期之一,洗满清和洗日寇有什么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