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年年体检无异常发现却是晚期
首先,必须明白体检的帮助有,但并不大。
一份2012年的综合多个试验、荟萃分析研究了逾18万人的报告证实:在体检后跟踪了大约10年,发现他们的死亡率、癌症或心脏病发病率并没有显著降低。
据此,美国普通内科学会(The Societyof General Internal Medicine)在2013年郑重提醒医生:
“不要对无症状的成年人进行常规的普通体检……没有特别原因而定期安排的普通体检,包括以‘保健’为目的的年检,在减少发病率、死亡率或住院率方面显示并无作用,但不必要的检查却引发了潜在的危害”。
实际上,任何的检测都存在漏诊、误诊。
而很多疾病的检测方式,其最初是从“典型病人 vs 无病健康人”里而筛出。但它却未必适合做疾病早期筛查。
比如,甲胎蛋白(AFP)就是从典型的中晚期肝癌患者里找到的。医生在最初的研究里,发现在中晚期肝癌患者的血液里AFP数值显著偏高;而在普通的健康人的血液里AFP数值偏低。
因此,研究者划定一个所谓的“正常参考值”;
这个参考值一定要同时符合如下两点:
大多数肝癌患者的AFP数值要超过“某数值”
大多数健康人的AFP数值要低于“某数值”;
然而,仍有一定肝癌患者的AFP数值低于这个参考值,从而被AFP检测而归入“没有肝癌”----即漏诊了。
也有一定比率的健康人的AFP数值高于这个参考值,从而被AFP检测归入了“肝癌人群”----即误诊了。
这就注定了,相当多的检测项目,无法绝对性的区分病人和健康人。虽然说它有相当大的能力可以区分。
大家注意到没有,在筛出AFP作为诊断检测项目时,研究者其实选择的是典型的中晚期肝癌患者,而并非“无症状的早期肝癌患者”。
这就导致了一个后果,对于极早期的肝癌患者,前面划定的AFP的所谓参考值是可以的吗?
答案是:不行。
来自欧美的肝癌筛查共识是:对于肝癌高危人群,建议使用腹部超声筛查;
而国内、日本的肝癌筛查共识是:肝脏超声+AFP。
而没有任何国家单独选择AFP筛查肝癌。
为什么?
因为单纯的AFP筛查可能漏掉很多早期肝癌患者。
比如,有研究显示,使用 20 ng/mL 作为正常参考值,对于早期肝癌患者[1]:
AFP 检测的敏感性为 61%-----即100个早期肝癌患者漏诊了39人,
AFP检测的特异性为 81%------把100个健康人中的19个误诊为肝癌病人。
你说这检测有什么用?
如果看超声呢?
一项综合分析发现,肝脏超声检查对早期肝癌的发现能力是[2]:
1,间隔<6个月超声筛查一次,对早期肝癌的敏感性是70.1% (95% 可信区间: 55.6-84.6)
2,监测间隔为 6 至 12 个月,其合并敏感性为 50.1% (95% 可信区间: 40.0-59.2);
而肝脏超声的整体敏感性是63%;
如果加入检测AFP,则敏感性 略微增加到 69%;而且,联合AFP会增加误诊风险。
因此,该研究认为,与其"超声+AFP”筛查早期肝癌,不如选择更高频的肝脏超声筛查;比如,每3个月做一次肝癌筛查。
由此可见,对于早期癌症筛查,现有的检测手段是容易漏诊和误诊。
尽管增加检测频率(或联合多个检测手段)可以减少漏诊,但也会增加误诊风险。
原则上讲,普通人对疾病筛查要抱“谨慎乐观的态度”。
不要以为做了筛查就可以高枕无忧。也不要对相对肯定的疾病筛查手段持抗拒态度。
总结:体检有帮助,但不大。
参考资料:
1,Lok AS, Sterling RK, Everhart JE, et al. Des-gamma-carboxy prothrombin and alpha-fetoprotein as biomarkers for the early detection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Gastroenterology 2010; 138:493.
2,Singal A, Volk ML, Waljee A, et al. Meta-analysis: surveillance with ultrasound for early-stage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in patients with cirrhosis. Aliment Pharmacol Ther 2009; 30:37.